
盘面上,抗原检测、医疗器械、有色金属、白酒等板块涨幅居前,景点旅游、物流、酒店餐饮等板块跌幅居前。

▲11月CPI同比上涨1.6%
国家统计局上周五发布数据显示,11月,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6%,涨幅较10月回落0.5个百分点,时隔七个月再次回到“1”时代;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3%,与上月持平,连续两个月负增长。
▲财政部:2022年特别国债是2007年特别国债的等额滚动发行,仍与原有资产负债相对应,不会增加财政赤字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2022年特别国债发行有关问题表示,2022年特别国债发行采用市场化方式,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有关银行定向发行,发行过程不涉及社会投资者,个人不能购买。2022年特别国债是2007年特别国债的等额滚动发行,仍与原有资产负债相对应,不会增加财政赤字。
▲钟南山最新判断:预计明年上半年能恢复到疫情前生活状态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正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钟南山在广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预防重心要从预防感染转到预防重症,加强新冠疫苗接种是下一步关键。根据团队模型测算,预计广州第一波感染峰值可能会在明年一月中上旬到二月中期到来,三月份中上旬进入平稳阶段,乐观估计在明年上半年可恢复到疫情前的生活状态。 (南方日报)
▲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在成人治疗方案方面,指引提出,症见发热、恶风寒、肌肉酸痛、咽干咽痛、乏力、或鼻塞流涕、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解表功效的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颗粒)、荆防败毒颗粒、清肺排毒颗粒、散寒化湿颗粒、感冒清热胶囊(颗粒)、荆防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四季感冒片、感冒疏风胶囊(片、颗粒)等。
▲温彬:2023年通胀中枢大概率小幅升高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研报中指出,下半年以来,通胀整体呈现“两高两低”特征。“两高”是指外部输入通胀高,食品能源通胀高,“两低”是指核心通胀低,工业品通胀持续走低,表明经济与通胀面临一定的结构性矛盾。展望2023年,我国通胀仍将保持温和水平,随着疫情防控放松促进需求回升,通胀中枢大概率小幅升高。主要特点为:一是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缓和;二是疫情防控放松,社会整体需求回暖,核心通胀将由目前的超低区间逐步均值回归;三是食品与能源安全边际高,非核心通胀保持温和;四是工业品价格仍存在一定通缩压力。
▲毛振华:警惕企业家“躺平”引发资产负债表衰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年撰文指出,今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但社融仍难有明显起色,说明当前不仅存在企业贷款难、贷不到钱的问题,也存在不敢贷、不愿贷。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家对于未来的信心较低迷,出现了“躺平”现象。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企业和居民不愿负债,而是把收入用于偿债,因此无论采取怎样的低利率政策,都无法刺激企业和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导致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因此,如果“躺平”的企业家多了,不敢、不愿扩张的企业多了,诸多微观个体的行为最终将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引发经济整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风险。
▲欧美考虑对中国钢铝征收新关税?目前出口美国仅占总量1.3%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和铝生产国,据我的钢铁网统计,今年10月中国向东盟出口钢材150.9万吨,环比增长25%,而向南美洲出口已连续2月下降,环比减少26.5%。2021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销售量减至不到100万吨,仅占中国合金出口总量的1.3%。(财联社)
▲美联储季度金融账户报告:第三季度股市市值下降1.9万亿美元
美联储季度金融账户报告显示,第三季度股市市值下降1.9万亿美元;第三季度美国家庭净资产降至143.3万亿美元;第三季度家庭债务年化增长率为6.3%;第三季度非金融债务总额年化增长率为4.9%;第三季度房地产市值上涨0.8万亿美元。

▲重要指数表现:9日,早盘三大指数下探回升,沪指和深成指翻红,创业板指一度跌近1%;午后三大指数震荡走高,深成指涨一度涨逾大至1%;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两市超2900只个股下跌。截止收盘,沪指涨0.3%,深成指涨0.98%,创业板指涨0.37%。沪深两市今日成交破亿元。Wind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尾盘小幅回流,全天净卖出2.71亿元,终结连续8日净买入态势;其中沪股通净卖出39.19亿元,深股通净买入36.47亿元。本周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65.5亿元。
▲行业指数表现:申万一级行业中,建筑材料、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等板块涨幅居前,社会服务、交通运输、通信等板块跌幅居前。
▲估值变动:9日,上证综指PE(TTM,剔除负值)上升至14.43倍,历史分位数上升至50.00%;沪深300指数PE(TTM,剔除负值)上升至13.40倍,历史分位数上升至24.18%;深证综指PE(TTM,剔除负值)上升至29.25倍,历史分位数上升至44.26%。

▲今年以来定增累计募资5803.04亿元
以增发上市日为基准统计,今年以来共有294家公司实施定向增发,合计定增记录310条,累计增发488.17亿股,增发金额合计5803.04亿元。
板块分布显示,增发已实施公司中,深市主板有80家,合计募资1492.20亿元;沪市主板有103家,合计募资2530.32亿元,创业板有83家,合计募资1326.22亿元;科创板有28家,合计募资454.30亿元。按所属行业统计,今年已实施增发公司涉及申万30个行业,定增实施家数较多的行业有电子、电力设备、机械设备等,分别有31家、30家、29家公司增发,募资金额居前的行业有电力设备、交通运输、医药生物等,募资金额分别为1173.92亿元、674.29亿元、431.89亿元。
区间分布显示,增发金额超100亿元的有10家,增发金额5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有13家,增发金额在20亿元~50亿元的有57家,增发金额10亿元~20亿元的有50家,增发金额10亿元以下的有164家其中,增发不足5亿元的有95家。
已实施增发公司中,募资金额最多的是宁德时代,募资金额450.00亿元,其次是上海机场、东方盛虹等,募资金额分别为241.32亿元、163.60亿元。(证券时报网)

▲乘联会:2023年车市预期零增长,预计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增长30%
乘联会发文称,2023年期待车购税的减半政策延续到6月或年底,尽量实现梯度促消费政策的最大化效力,这样才有希望拉动车市实现较好正增长。如果按照没有政策支持考虑,预计2023年乘用车总体零售2,060万辆的零增长,依靠乘用车出口惯性增量,2023年厂商批发销量增长1%。2023年预计新能源乘用车批发达到840万辆,增30%。而2023年常规燃油车批发预计1,510万,同比下降10%。
▲近六成整车上市车企11月销量同比下滑 中汽协:建议延续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政策
中汽协发布最新产销数据,11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达238.6万辆和232.8万辆,环比分别下降8.2%和7.1%,同比均下降7.9%。“当前,汽车行业批发端增速放缓,国内终端市场增长乏力,汽车市场整体承压明显,消费潜力释放不及预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今年购置税减半促进消费政策对稳定车市增长起到明显的作用,但下半年的疫情影响到了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去年和前年相比,汽车产销略显疲态,并未出现往年的年底翘尾现象。”
据统计14家A/H股整车上市车企11月销量情况显示,有六家车企实现了同比销量的增长,这六家车企中的比亚迪、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和北汽蓝谷均为新能源车企。另据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72.8万辆,同比增长70.2%,环比增7.9%。在车购税减半政策下,新能源车不仅未受到影响,反而持续环比改善超过预期。(财联社)
▲上交所:希望股权投资机构和证券公司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国家科技创新最需要的地方
上海证券交易所日前组织召开2022年股权投资机构交流会,共48家股权投资机构和15家证券公司参会。上交所总经理蔡建春表示,希望股权投资机构和证券公司充分利用上交所平台,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国家科技创新最需要的地方,持续加大对关键领域、重要区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与上交所加强合作、互相赋能,共同助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与会股权投资机构代表并对今年的股权投资市场形势进行了分享。
▲证监会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展上证50股指期权交易
证监会近日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展上证50股指期权交易。相关合约正式挂牌交易时间为2022年12月19日。下一步,证监会将督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保障上证50股指期权的平稳推出和稳健运行。
▲胡润世界500强企业上榜门槛下降23%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2胡润世界500强》显示,今年上榜门槛降至280亿美元,比去年下降23%。上榜企业总价值比去年下降19%至47万亿美元,相当于340万亿元人民币。唯一增长强劲的行业是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受挫最严重的行业是零售业,尤其是电子商务。
▲市场监管总局对涉疫物资经营者划“九不得”红线
据央视报道,针对部分药品等涉疫物资价格波动和市场竞争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周五发布《关于涉疫物资价格和竞争秩序提醒告诫书》,从规范价格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对涉疫物资生产经营者划出“九不得”红线。告诫书中明确要求生产经营者不得违反诚实信用和公平合理原则、不得违反明码标价规定、不得哄抬价格、不得价格欺诈、不得串通涨价、不得价格歧视、不得虚假宣传、不得仿冒混淆、不得商业诋毁。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调整:娱乐场所和旅游景区均不再要求查验核酸健康码
文化和旅游部12月9日下午对相关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再次进行了调整更新,发布了新版旅游景区、旅行社、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剧院等演出场所、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除对导游上团前核验健康码外,相关指南均不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查验健康码、开展落地检。
▲医疗补短板进行时!卫健委再度部署ICU扩建 要求本月底之前完成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要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就是在方舱医院的基础上,使其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要按照其床位10%的比例来改造监护床位。
同时,要求三级医院综合ICU要达到床位总数4%的比例。对于各个专科ICU,要按照综合ICU的标准来进行扩容改造和建设。再按照床位总数4%的比例改造可转换ICU床位;需要的时候,可在24小时内迅速转换成重症ICU资源,保证综合ICU和可转换ICU能够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8%。另外,还有一部分专科ICU床位作为重要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卫健委强调,所有扩容和改造工作,要求各地务必在12月底之前完成。回看近半个多月以来,医疗建设及相关医护力量配置已连续多次获得强调。(科创板日报)
▲核酸检测公司开始破产了
第一家破产的核酸检测公司,出现了。据悉,近日一名男子向北京房山劳动仲裁委提交报告,“指控他的公司欠薪62600元”却得到了一个令人不知所措的回复,“公司目前已经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
这名男子指控的公司名叫朴石医学,曾靠核酸检测风光一时。然而,在北京疫情最为艰难的时刻,朴石医学却利欲熏心,“未将样本检测完毕,就出具阴性报告,意图瞒天过海。”给北京抗疫带来了巨大负担。相关人员,最终被公安局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立案侦查。
根据北京房山劳动仲裁委信息,目前朴石医学走向破产。它们亦是万亿核酸检测风口出现的第一家破产公司。当核酸检测行业回归冷静,一场疯狂的造富盛宴落下帷幕。(投资家)
▲GGII:锂电负极材料市场规划总产能达需求5倍 产能将出现结构性过剩
高工产研统计数据显示,2020-2022年,中国负极材料项目拟投资金额超2200亿元,其中2021年拟投资金额超550亿元,2022年拟投资金额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0%。其指出,2022年以前,整个行业对市场前景预期较为乐观,企业产能规划超前,负极材料拟新建产能已远超市场需求,规划总产能达需求的5倍,产品价格下滑,未来将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GGII预计2023年行业拟新建项目投资额将下滑到800亿以内,且已签约项目建设进度可能慢于预期。由于过去两年大规模的产能建设将会集中在2023-2024年释放,负极材料市场的产能将会出现结构性过剩,届时将导致市场新增产能以及投资会逐渐减少。(科创板日报)
▲集邦咨询:2022年Q4晶圆代工厂营收将正式进入修正期
集邦咨询表示,受益于iPhone新机备货需求带动苹果供应链拉货,抬升2022年第三季前十大晶圆代工厂商产值至352.1亿美元,环比增6%。但无奈全球经济表现疲弱、高通膨以及消费市场信心受挫,导致下半年旺季不旺,延迟库存去化,使得客户对晶圆代工厂订单修正幅度加深,预期第四季营收将因此下跌,正式结束过去两年晶圆代工产业逐季成长的盛况。(科创板日报)
▲苹果计划采用新加密系统来抵御黑客和保护iCloud数据
苹果公司(Apple Inc)计划大幅扩大其数据加密做法,在该公司继续为数百万iPhone用户建立新的隐私保护措施之际,此举可能会与世界各地的执法部门和政府产生摩擦。 (华尔街日报)

基金数据
▲角逐万亿市场 ETF成基金公司扩规模利器
今年以来,ETF布局之争继续升温,全年新发行95只股票型ETF,最新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在权益市场震荡的行情下,ETF成为不少基金公司规模增长的新抓手。而一些入局较晚的基金公司,则表示已将发展ETF上升至公司战略层面,力争在新赛道的角逐中分一杯羹。(中证网)
▲QDII净值强势反弹 机构唱多港股和中概股
伴随海外市场强劲反弹,近期QDII基金净值纷纷大幅上涨。截至上周二,107只QDII基金11月以来净值反弹超过20%,其中部分产品涨幅超过40%。展望后市,多位基金经理依然对港股和中概股的后市保持乐观。
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2月6日,426只QDII中,107只产品净值涨幅超过20%。具体来看,交银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上涨50.3%,在所有同类产品中排名第一,广发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嘉实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ETF、易方达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招商中证全球中国互联网ETF等产品的涨幅均超过40%。
从持仓情况来看,上述产品的前十大重仓股多为中国互联网龙头。以交银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为例,截至三季度末,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美团、京东集团、贝壳、拼多多、携程集团、网易、满帮和京东健康。其中,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和美团11月以来涨幅分别达到47%、39%、35.4%。
相对于互联网中概股相关QDII净值的强劲反弹,受国际油价近期调整拖累,原油类QDII的净值近一个多月则出现明显回撤。数据显示,易方达原油、南方原油、华宝标普油气上游股票11月以来均跌逾10%。不过,从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来看,原油类产品仍然牢牢占据QDII业绩年度排行榜前列。(上海证券报)
▲年内逾2100只公募基金参与定增近534亿元 4只高价股获超400只基金青睐
尽管年内A股市场波动较大,但仍不改公募基金对定增的参与热情。数据显示,截至12月8日,年内逾2100只公募基金(A/C分开计算)参与定增项目,总额近534亿元;其中,有14只高价股(定增价格超100元/股)获得超400只基金青睐。
多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从年内公募基金定增情况来看,整体呈现出热情不减和强者恒强特征;从整体项目平均收益来看,均超行业平均收益水平。(证券日报)
基金要闻
▲固收权益齐上阵 基金年末规模冲刺战如期上演
进入年底,基金公司的规模冲刺战如期上演。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有基金公司已从11月起调整同业存单基金和中短债基金的销售激励政策;也有基金公司开启旗下债基的大规模宣传,为年终的规模冲刺“摇旗呐喊”;多家基金公司还推出旗下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权益基金,配合强势渠道进行推广。 基金公司冲刺规模的背后有种种考虑,但随着监管、股东、渠道等方面逐渐淡化短期管理规模排名,基金公司年终冲刺规模的激烈程度已远不如前。(中国证券报)
▲短期震荡不改积极预期 一线私募掘金“蓝筹+周期”
近期A股主要指数整体呈现偏强震荡运行格局,低估值蓝筹股的“价值重估”正成为机构资金关注焦点。
在市场做多氛围较浓的背景下,来自多家一线私募的最新应对策略显示,当前不少私募机构重点关注“周期股”,包括金融、地产、建材、建筑、石油等典型周期性行业。(中证网)
▲百亿级基金经理年末加速调研布局
临近年底,基金经理调研步伐逐渐加快。11月以来,机构调研次数超过3.2万次,基金约占三分之一,赵诣、陆彬、葛兰等百亿级基金经理纷纷现身调研活动现场,搜寻最新“心水股”。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实际净值与估算净值已有较大出入,或意味其正在为明年的布局调仓换股。国能日新、新劲刚、益生股份等上市公司受调次数超过100次,伟星股份、亚辉龙、三孚新科等多家上市公司的机构关注度也较高。(上海证券报)
公募星选30专栏
▲首次券商投行质量评级出炉 12家A类 、50家B类 、15家C类
中证协披露2022年券商投行业务质量评价结果,12家公司被评为A类,50家公司被评为B类,15家公司被评为C类。此次结果是《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制定并实施以来首次评价产生,涉及77家保荐机构,评价项目覆盖期间审结的全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首发和再融资项目,共计1349个。后续评价一年开展一次。中证协可依结果对券商保代管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频率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并供监管机构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参考使用。
▲机构:券商板块明年表现值得期待
多家券商日前陆续发布证券行业2023年度投资策略。整体上看,机构人士对券商板块2023年的表现充满信心,宏观经济复苏、外围流动性宽松和注册制改革推进是重要驱动因素,头部券商有望保持“强者恒强”的趋势。
从基本面和市场表现看,中国证券业协会披露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140家证券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16.95%、18.90%;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8日,券商板块2022年以来累计下跌22.31%,接近2018年全年跌幅,成分股中仅有2只上涨。(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水星价值投资观察
▲亚马逊云科技与深圳天使母基金达成战略合作
亚马逊云科技宣布与深圳天使母基金达成战略合作,将整合双方资源优势从数字技术赋能、人才与文化培养、全球业务拓展、企业联合创新四个方面为数百家初创企业提供支持。据介绍,双方将重点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数字与时尚、生物医药与健康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区块链、合成生物、量子信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四个未来产业。战略合作正式开展后,双方将率先开启涵盖新一代智能硬件、生物医药与数字健康和未来产业的三个加速营活动。

保险数据
▲银保监会: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行业风险总体可控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召开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第十七次工作会议,分析了保险业偿付能力和风险状况,研究了2022年第三季度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结果。第三季度末,纳入会议审议的181家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12%,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9.7%;实际资本为4.71万亿元,最低资本为2.22万亿元。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8.9%、204%和309.1%;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05.3%、123.8%和278.5%。43家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114家保险公司被评为B类,15家保险公司被评为C类,9家保险公司被评为D类。
会议指出,银保监会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持续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行业风险总体可控。下一步,将常态化开展保险公司财务会计和偿付能力现场检查,严肃查处数据造假行为,夯实监管数据基础;加强资金运用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完善非标投资相关监管标准,提升资产估值的准确性,防范资金运用风险;加强风险预警和压力测试,提高偿付能力监管的前瞻性;加强风险综合评级通报和约谈力度,夯实保险公司风险防控的主体责任。(中证网)
保险要闻
▲阳光保险9日正式在港挂牌 中国保险业再添上市新星
12月9日,阳光保险正式在港挂牌上市。阳光保险发售价为5.83港元/股,此次IPO募资净额约64.195亿港元,另可超额配售最多1.73亿股。假设行使全部超额配售权,阳光保险集团预计融资金额在74亿港元。
创立于2005年的阳光保险,是我国中生代险企中第一家成功上市的企业,同时成为中国235家保险企业中的十家上市险企及八家传统直保上市公司之一。也是除众安这类纯互联网保险公司之外,自中国平安2004年上市后,18年以来唯一上市的民营保险公司。(中证网)
▲中国社保金融发展论坛预备会举行 专家建议加强社保和金融融合
日前,“2022社保金融调查报告研讨会暨中国社保金融发展论坛预备会”通过线上形式举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今年以来,各有关部门相继围绕个人养老金制度出台具体政策措施,社保体系建设已经步入佳境,建议进一步加强社保和金融融合。
▲险资配置前瞻:2023年有望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重点布局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
2022年步入尾声,各家保险公司、保险资管公司也在加紧制定2023年保险资金投资策略,进行前瞻性布局调整。
回顾今年表现,数家上市险企三季报以及部分非上市险企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都透露,由于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导致公司投资收益率不佳、利润收窄或出现亏损。展望明年,险资则普遍看好经济复苏带来的市场投资机会,预计2023年流动性总体平稳,A股或呈振荡上行走势,有望迎来恢复窗口期。
研究人士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国内积极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机构投资者力量逐步增强,目前保险类机构资金配置仍较低,保险资金匹配度高的资产偏少,权益市场大且整体流动性好等,有望带动保险资金逐步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从投资策略看,应把握中国股市“十年周期律”,重点布局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蓝鲸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