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金斧子,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首页 > 私募社区 > 71家A股食品饮料公司三季报榜单出炉:谁在领跑,谁掉队了?
71家A股食品饮料公司三季报榜单出炉:谁在领跑,谁掉队了?
2023-11-06
559
0

2023年三季报披露正式收官,A股食品饮料上市公司过去九个月的经营情况也随之浮出水面。

在快消君不完全统计的71家上市公司中(涵盖了乳制品、休闲食品、饮料、粮油米面及调味品、预制菜等五个板块,港股上市公司不在本次统计之列),47家公司实现了营收增长,49家公司实现了净利润增长,39家公司实现了营利双增。

47家营收正增长的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平均增速是16.6%,29家公司是低于这个平均值的,14家公司的增速低于5%。然而,49家净利润增长的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平均增速达到了62.7%,37家公司保持着双位数增长。由此可见,“寒冬”之中,企业们还是优先选择了保利润。

分品类来看,增速最快的都是些风口上的行业和公司。比如,与零食量贩业态紧密相连的盐津铺子、劲仔、甘源等休闲食品公司;踩准“零添加”酱油的千禾公司,以及安井、千味央厨等预制菜相关公司。而一些主打高端、高价的非必要消费品公司,业绩缩水相对明显。比如,休闲食品行业的良品铺子、三只松鼠前三季度业绩缩水了十几个点,做奶酪棒的妙可蓝多,尽管营销费用依然高企,但公司营收体量依然缩水了两成。一季度我们还在说消费分级,到了三季度,就是彻底的消费降级了。

从体量来看,除了金龙鱼一家独大,伊利前三季度的营收已逼近千亿,安井首次在前三季度突破百亿,破百亿的有7家公司。赚得最多的公司还是伊利,前三季度净利润临近百亿,海天勉强维持第二,但净利润已下滑7.25%至43.29亿元,有被双汇超越的风险。

事实上,对比这71家公司的三季报和半年报可以看出,很多层面都是一脉相承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业绩分化越来越明显。毕竟当下这个大环境,公司跟个人成长一样,很难再上演“反转”的戏码。

当然,除了普遍的惨淡,由于各品类、各公司之间属性的不同,市场也呈现出多面性和复杂性。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发展节奏、安全度过2023年?我们不妨通过71家公司的三季报寻找一些答案。

乳制品:伊利一骑绝尘,区域乳企增速更快

在快消君统计的20家乳企中,营收增长与下降的企业各10家。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做乳酸菌饮料的均瑶健康,得益于产品提价和益生菌风口效应,前三季度收入增长了104.31%,其次是骑士乳业和皇氏集团,都是区域性企业。而业绩缩水最多的是麦趣尔,收入下滑了36.71%。紧随其后,品渥食品和妙可蓝多的业绩也分别缩水了约20%和26%。

相较于营收,更多的乳企前三季度实现了净利润增长,但相互之间差距颇大。就总额来看,伊利一骑绝尘,前三季度净利润临近百亿,是其他19家乳企净利润之和的五倍。仅随伊利之后的是新乳业,3.81元的净利润赶超营收体量是其两倍多的光明乳业。

就增速来看,区域乳企表现更优秀。增长最快的是皇氏集团,前三季度净利润实现了超200%的增长,其次是一鸣食品和三元股份,增速分别达到155.39%、114.36%。而利润下滑最多的是德亚母公司品渥食品,下滑幅度达532.33%,公司也陷入了亏损。

2023年以来,受国际奶制品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奶源供应充足以及消费需求下降等因素的

影响,我国奶制品进口量大幅减少。从中短期来看,国内乳制品价格仍处于低位,进口牛奶的生意会越来越难做,品渥食品短期内恐难翻身。

调味品、预制菜:复合调味料表现更优,预制菜在争议中壮大

基础调味料中,除了踩中“零添加”风口的千禾味业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外,其他四家——海天味业、加加酱油、中矩高新、恒顺醋业,前三季度业绩全线下滑,集体陷入了营收、净利润双降的局面。

其中,中炬高新、加加食品两家公司还陷入了亏损。中炬高新前三季度公司净利大幅下滑403.89%,总计亏损12.72亿元。中炬高新股东和业绩构成较为复杂,亏损主要受股东之争、公司其他业务的拖累,单看调味品美味鲜的表现,其实并不差。而加加的亏损,主要是产品在市场上卖不动导致。

从海天在业绩说明会上的解释来看,今年的消费复苏周期拉长,基础调味料又处于消化库存阶段;另外,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渠道越来越碎片化,公司今年也在推进产品、渠道、终端建设等方面的转型变革。无论是去库存,还是转型变革,都需要时间,业绩自然会受到影响。分品类来看,海天的酱油、调味酱、蚝油三驾马车集体出现了卖不动的情况。

不过,好在第三季度,四家基础调味料公司的业绩出现了回暖,营收恢复增长,净利润下滑也在收窄。

相对而言,今年复合调味料的表现更优。天味食品、宝立食品、莲花味精、仲景食品、安井食品等五家上市公司,虽然体量不大,但前三季度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均迎来了双位数增长。

而今年争议较大的预制菜,仍在不断壮大。统计的11家相关公司中,除了龙大美食,其他10家前三季度收入均实现了增长。表现最优的是安井食品和千味央厨,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了高双位数增长。其中,安井前三个季度营收体量已超百亿。

除了这11家公司,其他涉及预制菜业务的公司,如餐饮企业同庆楼、西安饮食、全聚德;猪企如新希望、温氏股份、唐人神等公司的预制菜业务今年也都实现了增长。

相对于舆论场上的争议声和吵闹声,各大公司用业绩证明了预制菜势不可挡的前景。当然了,质疑之下,行业也在加速洗牌和重塑。

休闲食品:市场加速下沉,高端品牌持续承压

如果说今年消费还有风口的话,那零食必须榜上有名。只是,风吹向了主打下沉市场的零食量贩店业态,而上一轮风口上的赢家——主打高端、高价的传统休食企业正在被挤下牌桌。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几家高端零食品牌就出现了销售不畅的情况,今年过去了大半,相关企业仍然没有找到破局之道。

今年前三季度,良品铺子、三只松鼠、来伊份三家公司的营收均迎来了不小的下滑,洽洽勉强维持住了去年的规模。其中,良品铺子和三只松鼠的下滑幅度均超过14%,三家公司合计少卖了20亿。

当传统的渠道型企业增长遇阻时,零食量贩店却在下沉市场加速狂飙,目前门店总数已突破2万家。野蛮扩张的零食量贩店,不仅成了一众白牌产品的输送点,也使得传统生产制造型零食企业迎来了第二春。

今年前三季度,盐津铺子、劲仔、甘源三家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均迎来了高双位数增长,其中盐津铺子的体量已经超过来伊份。而无论是三季报,还是此前的半年报中,零食量贩都是这几家公司重点提及的渠道。

在业内看来,这些公司能吃到新渠道的红利,一方面因为公司本来就没有自己的渠道,一直走经销模式。另外,体量小、好掉头,当传统的商超渠道不行时,公司快速拥抱新渠道。另一方面,作为制造型企业,它们有供应链优势,与零食量贩店合作有成本优势。

虽然零食量贩一路起来,伴随着不小的争议,但它确实已经打乱了市场原来的秩序,行业格局正在重塑。

饮品:东鹏饮料增长最快,养元饮品最赚钱

国内饮料行业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再除去在港股上市的康师傅、统一、农夫,和已经退市的达利,留在A股市场的饮料公司只剩5家。整体来看,这5家公司基本延续了上半年的稳健表现,集体实现了营收、净利润双增,其中东鹏依然是增长最快的,养元依然是最赚钱的。

不过,单从这5家公司的业绩表现,很难看出整个行业的趋势。此前有不少经销商表示,今年受消费大环境和天气的影响,饮料库存压力大,部分经销商都爆仓了。

今年国内的饮料市场,除了主打性价比的“屌丝饮料”和无糖茶爆火之外,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行业事件就是湖北前首富携带“武汉二厂”横空出世,并打出了“振兴国产汽水”、“把汽水价格打下来”等一系列吸引眼球的口号。

凭借着低价策略,武汉二厂已杀入市场,并如愿做起了“国产汽水第一股”,通过并购方式,曲线登陆港股主板。但总体来看,兰世立的个人营销热度远大于武汉二厂的品牌价值。

还是那句话,饮料行业卧虎藏龙,高手都在闷声发财。部分公开数据可以佐证:可口可乐上半年在中国卖了254亿;娃哈哈2022年营收512亿;怡宝的饮用水业务在百亿量级基础上仍实现了双位数增长;椰树2022年营收47.10亿元.....

以上就是食品饮料行业五大板块、71家公司前三季度的一个基本表现,用一个老词儿来形容就是“冷热不均”。虽然大环境不利,但总有人欢喜。

眼下,2023年已不足2个月,虽说第四季度是传统的消费旺季,但从中秋国庆双节假期的消费来看,旺季的反弹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很多公司的业绩走势几乎已成定定局。对各大公司来说,放平心态、稳扎稳打,平稳度过2023年尤为重要。

毕竟,当下的中国企业跟中国中产一样,向上很难,向下滑落却只差一个意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快消”(ID:fbc180),作者:李欢欢


尚未登录,请 后再评论
发表
  • 当前帖子暂无评论
持牌机构 / 强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