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喝饮料的朋友都知道,冰镇的雪碧是夏天消暑的神器。柠檬的清新配上甜滋滋的味道,一口下去满满的气泡充斥味蕾,真的是“透心凉,心飞扬”。
可是最近有网友发现,从小喝到大的雪碧悄悄换了配方。最大的变化就是配料表的第二位,以前“水”后头的是“白砂糖”,现在“水”后头则变成了“果葡糖浆”。“雪碧悄悄换了配方”一度还成为了热搜,引起了众多讨论。
“雪碧换配方”的相关话题最近甚至登上了很多社交平台的热搜榜第一名
根据工作人员的反馈,其实早在2019年,可口可乐公司就已经对雪碧的配方进行了更换。不止是雪碧,包括可乐、芬达、柠檬茶等一系列的含糖饮料,果葡糖浆都慢慢取代了白砂糖。只不过很多饮料的配方替代都是循序渐进完成的,口味上的变化并不容易察觉。
那么为何果葡糖浆会替代白砂糖,这又是一种什么物质呢?
可口可乐公司曾在2023年推出过“1982限量版”雪碧,对比现在市面上销售的雪碧,可以看到“经典款”中未使用果葡糖浆
果葡糖浆(high fructose syrup)又称作高糖果浆,1957年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最早合成了这种成分。没过几年,美国就开始了商业化生产果葡糖浆,并将它作为甜味剂使用。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市场添加糖当中已经有接近四成都是果葡糖浆了。
有趣的是,每一次果葡糖浆的市场占有率大涨,都与蔗糖的涨价有关,就比如在2023年,当时蔗糖的价格大约在8000块钱/吨,而那年我国的果葡糖浆产量就突破了700万吨。果葡糖浆就像是蔗糖的“替补队员”,随时准备代替蔗糖“上场”。
这也并不奇怪,因为果葡糖浆确实和蔗糖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化学结构上看,蔗糖是由一个葡萄糖分子和一个果糖分子“手牵手”组成的双糖,而果葡糖浆则是葡萄糖分子和果糖分子混合形成的物质。当蔗糖在进入人体后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后变成单糖的时候,其实就与果葡糖浆区别不大了。
虽然成分差别不大,但是两种糖的来源却非常不同。蔗糖的原料主要是甘蔗和甜菜等糖料作物,在农业上种植这样的作物与粮食之间是存在竞争的。而果葡糖浆的原料是淀粉,水稻、小麦、番薯、玉米甚至是菊芋,理论上只要含有淀粉的植物都可以生产果葡糖浆,这些植物本来就是粮食作物,所以原料来源上就比蔗糖更有优势。
当然在现实世界里,果葡糖浆的来源也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来自玉米。玉米产量高,适应性强,适合工业化种植,成本也就相对较低。玉米淀粉在送入工厂之后就会进行水解,然后按照生产工艺和控制标准,组成不同配比的果葡糖浆。一般F42和F55是应用最多的种类,也就是果糖含量分别为42%和55%。
玉米长期以来都是我国产量第一的粮食作物,2023年大约生产了2.88亿吨玉米。作为主粮的玉米比例非常低,超过六成的玉米是作为饲料的,而约1/4用于工业加工,其中大部分被制成了果葡糖浆。
在果葡糖浆刚刚出现的时候,这种糖浆一度被视为比蔗糖更健康的糖。因为果糖的代谢过程不依赖胰岛素,进入血液的速度要比葡萄糖慢,所以果葡糖浆的血糖生成指数(GI)比较低,对血糖的浓度影响较小。并且果葡糖浆具有冷甜的特性,也就是温度越低,它的甜度越高,所以似乎更少量的果葡糖浆就能达到蔗糖的口感。
在生产端果葡糖浆的优势就更多了,它不仅价格要比蔗糖低,作为液体更容易溶解,而且它的甜味更平衡,不容易掩盖食品饮料中的其他风味,这就让果葡糖浆更适合出现在食物和饮料中。
但随着医学的进步,科学家们发现了果葡糖浆的另一面。我们身体所有的组织和细胞都会参与葡萄糖的代谢,但是果糖的主要代谢场所是在肝脏。假如长期摄入过多的果糖,营养就会以脂肪酸的形式堆积在肝内,时间久了就会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进而导致肝硬化乃至肝癌。
而恰恰就是随着美国消费果葡糖浆激增的同一时期,其国内的肥胖率和糖尿病患病率也大幅增加。所以在网络上,出现了很多“妖魔化”果葡糖浆的言论,有人声称“果葡糖浆是食品工业界继反式脂肪酸之后,危害人类的第二个‘伟大发明’”,更有人把果葡糖浆称为“比白糖和酒精更可怕的健康杀手”……
许多关于流行病学调查都显示,长期大量地摄入果葡糖浆,确实有害健康。但问题并不出在果葡糖浆这种化学物质,而是与摄入糖过多有关。尽管有很多研究者试图证明,果葡糖浆的“游离态”葡萄糖和果糖要比“结合态”的蔗糖危害更大,但直到今天尚没有实验结果能够支持这个观点。换句话说,过多摄入果葡糖浆的危害性不比其他糖类大,只要吃多了糖就会引起发胖和疾病。所以关键是“戒糖”,而不是“戒什么糖”。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饮料会标榜自己为“0蔗糖”,但其实是以果葡糖浆代替蔗糖,热量并没有减少,购买饮料时还是需要看清配料表才行。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的建议,正常人每日饮食中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并强调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而一听300mL的含糖碳酸饮料,就足以“超标”了。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垃圾食物,只有垃圾吃法。无论是糖、盐还是胆固醇,这些今天听起来让人“闻风丧胆”的成分,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珍贵的资源。我们的身体为了尽可能“留住”这些营养成分不断进行着演化。只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很多原本难以获取的食物变成了触手可得,无处不在的“消费陷阱”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吃得更多,但是我们的身体并没有跟上生活方式的改变。为了自己的身体,“管住嘴,迈开腿”,要比抉择哪种糖类比较健康更有价值。
含糖饮料虽好,但要少喝。
参考资料
[1] 蔡雯雯,李铎.果糖的吸收代谢以及与健康的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6,42(03):265-272.
[2] 罗雅君,李珂,赵琳,李宗军.果糖的利用现状及其与现代流行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20):60-63.
[3] Lustig RH, Schmidt LA, Brindis CD. Public health: The toxic truth about sugar. Nature. 2012 Feb 1;482(7383):27-9.
[4] Rbo YH, Zhu Y, Choi HK. The epidemiology of urie acid and fructose[J]. Semin Nephrol, 2011, 31 (5) : 410-419.
[5] Choi HK, Curhan G. Soft drinks, fructose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gout in me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08 Feb 9;336(7639):309-12.
[6] 张煜婷,唐霄杨,伍刚.果糖诱导高尿酸血症及对肾脏损伤的研究进展[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9,19(10):781-784.
[7] 陈艳珍,陈成良,田兴,焦健.基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机制及治疗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12):2457-2461.
[8] Shapiro A, Mu W, Roncal C A, et al. Furctose-induced leptin resistance exacerbates weight gain in response to subsequent high fat feeding [J] .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8, 295:1370-1375.
[9] Shapiro A , Mu W , Roncal C , et al. Fructose-induced leptin resistance exacerbates weight gain in response to subsequent high-fat feeding[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8 Nov;295(5):R1370-5.
[10] 聂秀玲.长期果糖摄入与代谢综合征[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8,38(05):339-342.
[11] 向雪松,王竹,张雪松,李晓琴,杨月欣. 果糖对血脂作用的系统评价研究[C].中国营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国际DRIs研讨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下册)——DRIs新进展:循证营养科学与实践学术.[出版者不详],2013:115-116.
[12] Hannou SA, Haslam DE, McKeown NM, Herman MA. Fructose metabolism and metabolic disease. J Clin Invest. 2018 Feb 1;128(2):545-555.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
作者:河边的卡西莫多,审校:Ziv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