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金斧子,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首页 > 私募社区 > 羽绒服涨价,早就不是原材料的锅了
羽绒服涨价,早就不是原材料的锅了
2025-11-14
557
0

「凯乐石是不是偷偷涨价了?」


在过去的双11周期里,随着消费者开始囤积过冬衣物,关于部分品牌涨价的讨论,也在社媒平台被频繁提起。有网友指出,凯乐石的热门羽绒服5000GT,已经从去年的3900元涨到了4000元,GT ZERO也从2000档涨到了3000元——实际增幅不大,但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不仅是凯乐石,近年来,许多户外品牌、传统羽绒服品牌的产品价格,都在直接或间接上涨,「几百、上千元买不到优质羽绒服」已经成了不少消费者的认知。


#拒绝品牌溢价 话题,在小红书平台已经悄悄累积了近5000万次浏览。伴随着涨价一起被讨论的,还有对于羽绒服质量和品控的质疑。


但在另一边,品牌们的定价策略仍在继续,甚至部分运动品牌的羽绒服产品已经瞄准了万元地带。


在行业高端化的大环境下,越卖越贵的羽绒服,似乎还没有看到价格的天花板。


材料价格回落,但不影响品牌涨价

羽绒服价格不断上涨,近年来已经是行业的普遍现象,去年更成为了全民关注的社会新闻。


当时,品牌商和供应链纷纷向媒体诉苦,鹅绒等原材料成本大涨,是最终产品涨价的罪魁祸首——高峰时期,绒子含量90%的白鹅绒(下称「90白鹅绒」)价格超过1200元/公斤。


不过,中国羽绒信息网的数据显示,羽绒原材料价格已经有所回落。过去半年来,一公斤90白鹅绒的价格大部分时间都在900元以内,甚至低于去年同期80白鹅绒的价格。也就是说,如果仅考虑原材料成本,今年的羽绒服理应降价。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羽绒服高端化并未停止,且价格仍在不断走高。


羽绒服涨价,原材料成本仅是影响因素之一,本质上依然是品牌的主动决策。


在当前的市场中,高端羽绒服的玩家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是以加拿大鹅、Moncler为代表的国际奢侈羽绒品牌,价格基本上都在万元以上;


二是以始祖鸟、The North Face、迪桑特为代表的专业户外品牌,价格集中在千元级别,近年来还在继续上探;


三是以波司登、高梵为代表的国产传统羽绒服品牌,前者在过去七八年间逐渐提高产品定价,而后者在高端化转型后果断抛弃中低端产品线,成人羽绒服已经没有低于800元的款式。


从电商官方旗舰店的在售列表中,我们不难发现,奢侈羽绒服品牌的定价依然领先,户外品牌次之。其中,国际品牌和国际品牌之间的距离正在缩短,例如,凯乐石无论是最贵的羽绒服,还是销量最多的羽绒服,定价都已经追平甚至超过了不少国际户外大牌。


而国产传统羽绒品牌尽管过去几年动作频频,但从实际反馈来看,既没有开发出奢侈品牌的品牌效应,又无户外品牌的功能加成,向高端化进发的难度较大。目前在官方电商旗舰店内,波司登和高梵的羽绒服价格与户外品牌相比,都还有一定的距离。


不过,尽管品牌基因不同,从行业的集体变化中,我们逐渐能够看到一些相似的规律。


请更大牌的代言人,讲更极限的故事

什么品牌有资格将一件羽绒服卖到上万元?很多时候,在品牌的金字塔中,最顶端的产品本身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尽管保暖是羽绒服的基本功能,但在什么环境、什么温度下保暖,会让一件羽绒服的价值截然不同。


从上个世纪开始,加拿大鹅就因为抵抗极地严寒而声名远扬。而他们采用的传播叙事我们如今再熟悉不过——通过助力极地科考、登顶珠峰等挑战极限的故事为根基,让品牌先在核心圈层中打开认知度,再破圈辐射到更广泛的群体,建立自身高端定位,产生品牌溢价。


加拿大鹅的成功,让这种叙事逻辑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户外运动消费市场屡见不鲜。而这一逻辑也不止适用于羽绒服业务,甚至可以称之为一套户外品牌整体形象传播的「金字塔模型」——在此,我们还是先聚焦羽绒服品类来进行分析。


无论是50多年前就为北极研究所提供高海拔装备赞助的The North Face,还是与中国登山队达成深度合作的凯乐石,越来越多品牌喜欢用极限的故事,来巩固品牌在市场中的高端专业形象。


极致专业的科技需要产品作为载体。于是我们可以看到,The North Face的SUMMIT巅峰系列、凯乐石的8000GT连体羽绒服,以及今年推出的伯希和巅峰连体羽绒服,都是为极限探险家打造的超小众产品。在「人生第一座雪山」的传播带动下,在各大名山动辄「堵人」的奇观下,这些产品对品牌具有了更为重要的存在意义。


这种现象也蔓延到了传统羽绒服品牌。波司登几年前推出的「登峰系列」万元羽绒服,同样为极限冒险、极地科考等小众户外人群设计;为许多品牌做过代工的君羽,价格最高的也是一件极地探险羽绒服。



但这类产品放之于品牌的矩阵当中,绝不会成为销量的最大来源,它们是「金字塔模型」的顶部,想要销量,终归还得靠大众市场——当品牌形象立住之后,再将技术下放到大众使用场景下,并将价格抬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只是,涉足大众消费市场,伴随而来的就是竞争压力的加剧,并且之前在核心圈层中讲述的专业故事也将褪色。在此背景下,签约明星成为代言人,以建立大众消费者层面的认知度,刺激购物行为,成了品牌常规的操作。


这一点在传统羽绒服品牌中更为常见。比如,高梵签约杨幂做全球品牌代言人,王一博已经连续3年与鸭鸭合作,更别说肖战、杨紫、易烊千玺都代言过的波司登。


在此基础上,伴随着市场的发展,品牌们开发出了更具效益的合作模式——与业内知名设计师合作。这一手段相比于简单的代言人策略,不仅拥有了名人效应,更能提升产品的设计感。


不管是2018开始推出的Moncler Genius「天才系列」,还是波司登先后携手「机能教父」Errolson Hugh与Dior前艺术总监Kim Jones合作打造支线产品,亦或是高梵挖来Loro Piana和Moncler设计师,主导注重户外功能性的「未来羊毛」系列,都是同理。


在技术壁垒和名人效应的推波助澜之下,品牌的「金字塔模型」基本完成搭建。高端化路径下,价格策略的走高也成为常态。


但出乎大多数消费者意料的是,关于「涨价」的讨论并没有对销量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在淘宝平台上,The North Face的Puffy羽绒服售价接近2300元,销量已破9000件;售价12000元的始祖鸟MACAI羽绒夹克,也卖出了200多件。


我们简单换算一下,光是始祖鸟这件万元羽绒服,单平台就为品牌贡献了240万元的流水,如果是800元的产品,则需要卖出3000件。哪种生意更有吸引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涨价背后,是品牌高端化的通盘考虑

作为品牌业务中单品定价最贵的品类之一,高端化过后,羽绒服赛道的生意吸引力,正在影响着品牌的产品投入和门店陈设。


一般来说,品牌在线下陈设的产品数量,与人们衣柜中的衣服比例大致相同。打个比方,人们衣柜中通常是上装比下装多、中内层比外套多、基础款比特别款多,线下门店的产品也基本如此。但如今,这些「普遍规律」被品牌主动重塑。


体育产业生态圈在一些高端商场探店时发现,羽绒服、冲锋衣等外套的陈设已经远比中内层更多、且显眼,下装的存在感变得很弱,甚至有些品牌整个门店的裤装只有10多条,但光是其中一面墙的外套就超过了10件。


这些看似不合理的陈设逻辑,因为商业选择正变得越发合理。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高端化路径对于品牌整体来说,已经跳出了单一业务的涨价,更加成为了一种通盘的考虑。


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当某品牌的价格天花板为1000元时,多数产品只能在百元左右徘徊;而当最高价升到了万元,品牌的操作空间和定价范围便有了极大的扩展——在万元产品的衬托之下,同品牌小几千的定价映射到消费者心中,也会显得「物超所值」。


为此,不少原本打着「亲民」旗号的品牌,近年来也对高端化形象转型蠢蠢欲动,加入代言人的争夺浪潮,并对功能性产品加大投入。


品牌的高端化路径需要有市场实际的支撑,才能够成行。而这样的市场趋势足以说明,消费者对于高端产品的需求的确不小。


过去几年,户外热潮盛行,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带起了户外消费市场的繁荣,尤其是冲锋衣。穿上冲锋衣,人们仿佛瞬间收获了「户外爱好者」的身份,从「牛马」的苦闷日常中脱离出来。


但圈层开始出现,在一众冲锋衣包裹出的「户外爱好者」当中,始祖鸟、Patagonia等品牌的logo,为这层身份进一步贴金,一度成为了中产圈层的社交谈资。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一件昂贵的外套,已经突破了保暖的基本属性,成为最容易被识别的身份象征和社交货币。而在某种程度上,冲锋衣和羽绒服有类似的价值加成和使用场景,两者有着相似的高端化路径,也就很自然了。


这份「自然」也会随着市场下一个热门品类的出现,自然地转移到新的赛道当中。这是在如今快速变化的消费市场中,少有不会改变的商业规律之一,也是品牌们想要不断追求的发展答案。


不过,对于那些仍想要用实惠的价格买一件品牌货、优质货的消费者而言,「哪里买」这个问题,同样需要答案。


只是,这已经不是大品牌们关注的问题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产业生态圈”

作者:ECO氪体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尚未登录,请 后再评论
发表
  • 当前帖子暂无评论
私募大咖 换一批
水星价值投资观察
+ 关注
正心谷创新资本
+ 关注
上海景林资产管理公司
+ 关注
金斧子官方账号
+ 关注
深圳市凯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关注

免费申请专业理财师

一对一快速解答疑问

立即咨询
持牌机构 / 强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