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金斧子,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首页 > 私募社区 > 【水星旗舰FOF观察】武超则谈大科技:用一年的维度来看,最看好的还是汽车智能化
【水星旗舰FOF观察】武超则谈大科技:用一年的维度来看,最看好的还是汽车智能化
2021-11-19
214
0

【编者按】水星旗舰FOF由金斧子创始人兼CEO张开兴担任总负责人,结合金斧子团队近10年来的一二级市场产业链的深度研究经验,专注挖掘可持续性投资机会,帮您做“最恰当的价值投资”。水星旗舰FOF以“定性为纲”的正确价值观精选优秀的基金管理人,时刻保持对宏观、行业、估值、风格、个股的深刻洞察,努力争取在对的时间帮助客户配置正逢其时的大白马、小白马、黑马等各具特色的价值投资基金。最后,为投资者获得“长期业绩可喜、中期风险分散、短期业绩可期”的“价值投资指数级”投资机会。




“从3G开始,每一轮技术创新,每当硬件有三成的投入,它所对应的应用创新的产值可能在七成。

 
如果按照这两年5G的基建,按照中国市场三大运营商大概1万亿以上资本开支的投资来看,未来5G应用延伸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市场容量,应该在7万亿甚至更高。”
 
“物联网将来跟元宇宙是什么关系?不管是穿戴设备,还是汽车智能化、包括现在家庭端智能家居,它将来就是元宇宙的一个传感器端入口。”
 
“终端特别像2006、2007年,手机从功能机走向智能机,现在是全面的物联网终端从功能机走向智能机,它真正意义上能够上网,是一个本质的变化。”
 
“5G应用第三个方向,我个人觉得,值得大家期待的还是整个汽车的产业链。我们提了一个大的观点,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的产品和对应的公司,接下来也会迎来从纯粹的政策驱动走向真正意义上的需求驱动。”
 
“消费电子公司的优势是,在消费电子白热化竞争的市场中,不管是价格还是供货能力,能够杀出来的这些公司,尤其是这几家大的公司,再去做汽车电子是降维打击的,基本上都能够适应。”
 
“明年一年维度的话,如果只讲一个,我自己最看好的还是汽车智能化,包括整个汽车从硬件开始的智能化。”
 
“在工业互联网里面,从投资的角度,比较有机会的,肯定还是先从硬件层开始。不管是终端的传感器,还是模组做通信类的这些公司。”
 
“如果说云计算是家乐福,边缘计算就是seven eleven,就是你门口的小卖店。”
 
以上,是中信建投研究所所长兼TMT首席分析师武超则,今天(11月18日)分享的最新观点。
 
武超则认为,随着终端渗透率的提升,2022年将是5G应用真正意义上的起点,而未来5G应用延伸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市场容量,应该在7万亿或者更大的范畴之上。
 
她结合行业背景和一些具体数据,深入解读了5G应用最值得关注的三个方向。问答环节,她就消费电子、汽车智能化、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市场关注的热点话题,进一步给出了详细的解读。
 
聪明投资者整理了武超则演讲全文,分享给大家。

针对大的科技板块2018年以后,整个市场是一个脉冲式的机会,从最早的华为产业链,到后面的国产化还是有过几波不错的投资机会
 
但从2021年全年来看,相比较于新能源这些板块,可能热点没有那么多,市场主要有两个大家观望比较多的点
 
一个是在中美关系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科技行业的自主可控华为产业链国产化的进度到底走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未来会怎么走?这可能是大家在研究板块过程中比较关心的焦点问题。
 
第二个问题5G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从2019年正式开始商用,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们也在不断观察5G技术进展以及应用推进的节奏到底是什么样的,所谓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到底有没有带来颠覆式的改变
 
基于这两点,我们 TMT行业的核心观点是5G应用渐行渐近,国产化从0~1

总体来讲结论还是比较乐观的
 

5G终端渗透率提升

2022年是5G应用真正意义上的起点


从整个通信行业来看,我们观察5G商用两年以来的时间,首先5G基站商用的数量,在今年前三季度已经超过了百万,总体来讲还是符合预期的进展。
 
尤其在疫情下,这个百万是什么概念?大概占到全球5G基站数70%。

在全球5G商用大背景下,我们国家毫无疑问是走在前面的,相比于我们在3G4G可能要比欧美落后个5年6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看,总体还是走在前面。
 
另外5G终端的变化,工信部的数据,截止到Q3,5G手机用户的数量超过了4亿,到2023年这个数量应该会在5~6个亿,甚至更高的范畴,5G终端用户数的数量,应该占到全球用户数的80%。
 
这两个数据虽然绝对值没有那么大,但是全球的渗透率上来看,占比是相当高的,跟我们大的人口红利背景是有关系的。

也意味着未来我们在5G应用上值得期待的。
 
如果按照今年4亿以上用户的数量来看,那5G用户的渗透率也会超过40%,40%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2G3G、4G、5G一路走过来,每一轮应用起来之前,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一个是整个基础网络的普及率,另外一个就是终端渗透率的提升。
 
终端3G主要指的是手机,现在看5G的终端可能不仅仅是手机了,包括像汽车、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这些。
  
另外5G所对应的大的物联网终端,数据比较夸张,比手机多了一个数量级,基本上到今年年底物联网的终端数应该会超过1000亿个,终端的渗透率也在大幅的提升
 
按照3G的经验,基本上终端的用户渗透率超过30%,是一个很重要的临界点

最典型的就是2009年3G商用,在20092010和2011年并没有非常典型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像游戏社交都没有出来,一直到2012年以后,整个行业有了一个大的爆发
 
2012年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手机网民的渗透率超过了30%,从基础设施来看,这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和变化
 
从这个时点上来看,2022年5G产业的特征来看,大家等待比较久的5G应用应该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起点。
 

硬件有三成的投入

它所对应的应用创新产值在七成


从这点上来讲,我们的核心观点就是从基建走向应用,换句话说,从硬创新的新一轮准备周期会逐步走向新一轮的商业模式创新。

我相信3G4G带来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爆发,5G的应用也会带来一个新阶段的周期开始。
 
3G开始,每一轮技术创新每当硬件有三成的投入,它所对应的应用创新的产值可能在70%。
 
如果按照这两年5G的基建按照中国市场三大运营商大概1万亿以上资本开支的投资来看,未来5G应用延伸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市场容量应该在7万亿或者更大的范畴上
 
大家有一个很直观的印象,觉得5G的发展是不是因为我一开始讲的两个核心矛盾延后了,也很担心,比如说美国现在推什么芯片计划,可能6G出来,是不是这一代网络就比较尴尬?
 
我个人认为,只是因为过去的两年,它是一个信息真空期,整个行业在一个基础设施推进的过程中,所以大家会有这样的感受
 
但走到今天整个5G应用的亮点已经越来越多。

最典型的方向,比如最近很热的元宇宙元宇宙可能是一个新的概念,它只是把过去的虚拟世界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线上,叠加了沉浸式的体验把我们所存在的生活方式,进行了一个新的总结。
 
所以我比较认同昨天 b站电话会议上强调的宇宙早就已经发生了5G就是元宇宙的一个基础设施,是连接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之间的一个桥梁。
 

物联网就是元宇宙的传感器端入口


很多人问,物联网将来跟元宇宙是什么关系?

不管是穿戴设备,还是汽车智能化包括现在家庭端智能家居,它将来就是元宇宙的一个传感器端入口。
 
最典型的比如说像数字孪生,我们在地上可以虚拟一个比较危险的环境,比如说矿井去可能真的要下到那个矿井里,现在我可能在一个房子里,像模拟一样,把这个场景模拟出来,真正在地下,他就可以去操作矿井的场景在这里面要用到大量的传感器
 
以前我们的传感器可能就是电脑的键盘和鼠标,未来可能它会涉及到你的眼镜,你的手柄,甚至各方面的连接设备,这些都是物联网的终端形态
 
我刚刚说物联网终端的连接数超过千万,除了大家能看到的想到的我们刚刚说的汽车智能家居这些,更重要的,还包括比如在工业端,整个设备机械制造装备的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再比如企业端数字化水平的提升。
 
总体来看,终端特别像20062007年手机从功能机走向智能机,现在是全面的物联网终端从功能机走向智能机,它真正意义上能够上网是一个本质的变化。
 
这是整个的5G应用向下的一个大的元宇宙为代表的新的逻辑新的场景大家认可度比较高的开始
 
这一轮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全球的科技巨头,不管是美国的那家,还是中国的这几家,基本上都开始大举在这个方向去布局,尤其像Facebook它整个改名Meta,包括它后面的一系列布局是相对比较激进的
 
我的判断内的这几家像腾讯字节跳动等等,接下来也会有类似的布局,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市场的认可度或者认知度相对会更高一些。
 

行业级的5G应用值得大家关注


除了元宇宙本身之外,一直以来我们谈到5G应用,我去年就讲到一个观点,跟3G、4G最大的不一样,本质上因为5G网络它自身的这种高可靠低时延大带宽的特征造就了在整个的产业链上未来在to B方向上应用会更多一些。
 
to B的方向为什么会产生更大的变化?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在过去10年to C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上,本质上它已经实现了大部分的智能化,不管是电商、娱乐等等。

但是在企业端生产端,基本上还处在一个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阶段,所以真正意义上走到智能制造、智能医疗这些场景,才刚刚开始。
 
今年中国已经实现的几万个5G应用落地场景,大部分都是to B的,比如说我刚刚提到的数字孪生的这种矿山,农业以及港口码头物流这些领域的5G场景落地。
 
我们看了像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他们做的一些实践,都已经开始大范围的使用,但是很多人会觉得在投资上没有感觉,这个to B本身就不是很好理解是有关系的,相比于to C的爆款应用,它肯定是要更抽象一些。
 
2022年看,如果看好5G应用,行业级的5G应用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对应的投资机会就很多了。

今年市场中不管是做模组传感器,甚至上游的芯片里面像MCU等等,你理解了它底层到底是哪些行业在真正成长性爆发,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上游这些公司,不管是它的景气度,还是它的业绩,还是它的估值,都表现比较好。
 

5G应用值得大家期待的还是汽车产业链

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5G应用第三个方向我个人觉得值得大家期待的还是整个汽车的产业链。在这我们提了一个大的观点,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如果说跟手机当年的场景是一样的,首先你要实现的是硬件的智能化,接下来手机行业最终弹性最大的一定不是硬件本身,而是它所延伸出来的大量的应用),比如说社交游戏,包括整个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内容爆发,汽车应该是类似的。
 
过去一年整个新能源车渗透率大幅提升,但在背后,不管是特斯拉还是各种造车新势力,它所布局的更多的会围绕未来车内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等这些偏智能车方向下半的延伸。
 
在这个上面我相信未来它的盈利模式商业模式会更多,所以硬件已经呈现平价化,甚至像低价化,主要是为了把它终端的数量提升上来。
 
一旦车从过去的功能机时代走向了智能机基础条件具备了,我相信智能座舱是第一步,未来杀手级的应用一定是自动驾驶,产业链已经基本分化了。

从投资上来讲,刚好是一个比较好的节点,所以我相信未来带动整个汽车的链条TMT行业也会有很大的投资机会
 
最典型的,大家如果看今年的消费电子,过去我们主要锚定的是手机出货量的景气度,现在基本上大家的关注点都在汽车电子景气度的提升上。
 
今年大家关心主要在新能源的中上游或者说供应链上这些公司的炒作,往明年看最开始肯定还是硬件,比如说像摄像头芯片汽车电子IGBT这些东西上面,再往后一定会延伸到软件上
 
包括芯片里面,以高通和英伟达为代表的,它会延伸出来一系列软件公司跟他去做服务,再往后也会有跟手机一样的应用的公司,真正在汽车里面开始做应用,甚至再往后就是车路协同,这也是5G的初衷。
 
大家对手机上的感受是不明显的,但未来在汽车上包括在工业上以及在 VR和AR上,一定是感受非常明显的
 
总结一下核心观点,2022年TMT大的科技策略,最大的一个变化一定是从硬件全面走向软件走向应用服务,5G应用离我们越来越近,在5G应用上,我讲的三个方向,大家可以重点关注。元宇宙是一个泛在的概念,里面包含原来我们提到的VRAR高清视频等等,这是整体上大的方向
 

中国科技行业空间最大的

一定还是在国产化的赛道上


最后稍微补充一下,下半句我谈的就是国产化从0~1。

在科技创新方向确定的大前提下,未来三五年,行业空间最大公司最有机会走出来的一定还是在国产化的赛道上
 
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最典型的像半导体行业,也横了这么长时间了,大家一方面在观察整个行业向前演进的进展,另外一方面也要看目前估值的位置。

2022年看,是不是能够有真正的业绩增长来消化掉这种高估值?
 
从我们的判断和调研来看,大概率这件事情是可以兑现的现在围绕整个行业的上游,不管是设备材料,包括一些大的芯片设计公司,可能现在也是一个值得大家去布局的阶段
 
这里面我们要去筛选,有些可能是跟今年的景气度有很大关系,上游的缺货,疫情带来的产能不足有关系
 
明年主要的变化应该是剔除掉这种景气度因素产能因素之外,它本身还能够维持高增长,或者在国产化的赛道上真的能够走出来,这些公司可以维持住现有的估值,甚至有更大的空间。
 
另外国产化也不仅仅会一直停留在硬件上,今年大家的关注点主要还是在芯片甚至上游的半导体设备材料上面。
 
往明年看像国产化的操作系统软件,大家也要关心,今年华为把操作系统,包括鸿蒙都开放出来了,意味着在未来的软件层面,我们肯定也是要去搭载把整个生态做起来。
 
从这点上华为的开源会助力整个国产化技术软件的快速发展,这个一定是将来数字中国的底座。从华为开源的生态里面,就会找到一些不错的公司,这是在软件层面
 

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对应的公司

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需求驱动


还有最近也比较热,行业从to C走向to B越来越多,数字化的生产跟一些重点行业的连接会越来越多,它必然会造成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里面不管是政策驱动的原因,还是新技术驱动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数字化升级的原因。
 
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包括网络安全审查法,网络安全高质量发展征求意见等等,最近都在密集的出来。
 
我们研究安全行业很多年,但从来没有看过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这样密集的有一系列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出来

从这点上来讲,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的产品和对应的公司,接下来也会迎来从纯粹的政策驱动走向真正意义上的需求驱动过程。
 
在国产化的这一半里面,涉及到半导体行业,涉及到软件以及我刚刚讲的数据安全和隐私,在2022年应该也会有不错的机会。
 
总体来讲就是这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5G的应用,还有一个就是国产化。
 
问答环节

消费电子产业链在往汽车电子产业链上转

消费电子公司做汽车电子是降维打击


问:VR和AR这些方面消费电子领域以及传感器的技术跟汽车电子方面是不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交叉比如说给VR和AR提供传感器的这些公司,是不是将来也会具备给汽车领域供货的能力?
 
武超则:我们过去一段时间看到的基本上就是这个趋势,消费电子的产业链在往汽车电子的产业链上面去转。

其实不仅仅是传感器了,比如说原来做面板的公司,包括原来做 PCB的公司等等,消费电子里面的各种元器件,可能都会慢慢往汽车电子上去延伸,包括摄像头,这是最典型的。
 
因为汽车电子景气度成长性更好一些,往这一方向上去走是很正常的,但是多少公司能比较成功转过去,或者说在他现有的营收结构里面有多大的占比,还有待观察
 
像摄像头,原来的一些手机龙头,目前它的营收的占比里面主要还是以消费电子为主,可能七八成的比例是在消费电子上,两三成在汽车电子上,但是也有布局比较早的转的比较成功的。
 
每个公司的基因,包括技术的实力,还有布局的决心都是不太一样的。

现在来看趋势上是这样,但是到底哪些公司能真的在量上跑出来,还是要看出货量
 
从一个粗笨的研究方法看,现在真正装在车上的量有多少,我们才会相信这些公司在这个链条能够做出来。
 
目前来看,消费电子公司的优势是,在消费电子白热化竞争的市场中,不管是价格还是供货能力能够杀出来的这些公司,尤其是这几家大的公司,再去做汽车电子是降维打击的,基本上都能够适应,因为汽车过去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生态
 
所以我自己比较看好的可能还是头部的那几家,原来在消费电子里做传感器的公司,转过去的概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手机射频过去是比较专的

现在基本上是集成化模式


问:国内在5G终端应用高端滤波器这一块国产化的路途预计还有多远?这块的投资机会怎么看?
 
武超则:这块过去的龙头主要还是日本,比如春田等这几家为主,国内现在也开始有一批公司在往这块去做,有的原来可能不一定是做滤波器的。
 
在过去的一年内,国产化的进展非常快,上市公司里面也有几家在做这块
 
但我不好讲这个时间周期或者说能够量产规模化的大概时间。因为这里面除了它本身的技术能力之外,涉及到的东西是一样的,比如说真正能够进到主流供应商体系量产的供货能力以及模组化的能力。

手机射频这一块,过去它是一个比较专的,可能每家公司做一块,现在基本上是一个集成化的模式,因为要做更小更密。
 
最典型的就是5G手机里面的滤波器的数量都是大幅增加了,所以它要做到一个模块里面,或者说在产业链你到底是做哪几个环节,还是连这个模块一同做,这个商业模型也很重要
 
总体来看相比于几年前,可能那个时候国产化里面几乎只有军用的一些,这两年民用上面,在整个射频模组里面国产化的公司越来越多,所以可能在滤波器上也是也是类似的。
 
相比于日本那些传统的龙头来看,如果说真的能够在市占率上或者在量产能力上有真正的对标,我自己觉得可能还需要到5G这一轮周期结束,它验证的过程才会逐步体现出来。目前看还只是小批量出货,但是总体来讲已经比前两年的水平有大幅的提升。
 

看明年一年的维度

最看好的还是汽车智能化


问:仅从明年一年的维度角度去考虑,哪个TMT细分行业或者板块的增速是相对看好的?
 
武超则:明年一年维度的话,如果只讲一个,我自己最看好的还是汽车智能化,包括整个汽车从硬件开始的智能化。
 
如果是硬件,传感器是最典型的,这里面包含像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一系列的,包括上游的MCU里面的 IGBT等等,它的景气度应该是非常高的,原因就是整个汽车的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带来的一个增速。
 
另外就是整个的单车的价值量在往上走,所以汽车智能化第一波应该还是围绕汽车电子的这些硬件和芯片、传感器和芯片这些公司,它们的需求会很好。
 
2021年就应该很好,但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公司供不上货,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所以实际体现在业绩上没有好。

2022年随着常态化,产能逐步恢复,再加上景气度依旧在,所以这块可能会是一个比较持续的亮点。

在汽车智能化产业链上,除了电子的这些标的之外,往后延伸,软件也会非常重要。
 
像高通和英伟达是目前在汽车电子芯片里面的两家巨头,也有一些国产化公司,对应他们一定会有他的软件服务的供应链,国内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在这块做的不错,因为要降成本,所以一定会有一系列的公司能够体现出来优势
 
这点可能跟当年的手机不太一样。

那个时候手机链条的软件以及很多操作系统可能还是以欧美的公司或者日本的公司为主,但是现在我们看汽车这个链条上,因为我们的这种工程师红利还有响应速度迭代速度很快,所以大部分汽车智能化软件的产业链是在中国的,全球都在往中国转移,所以我相信这块也会培育出来一些比较大的软件公司,这一块可能是大家需要去关注的。
 
再往后延伸,可能在汽车智能化的应用上,明年也逐步会出来一些新的玩法,比如说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相关,还有智能座舱的一些应用场景,应该也会慢慢出来。
 
所以往一年看,汽车应该是长短期兼具。

讲远期空间很大,讲短期的业绩和出货量应该也能够维持景气度,我对这个链条还是比较看好。
 

工业互联网不是简单的联网

更重要的是底层的数字化水平能不能填实


问:在工业互联网方面更看好哪一类细分的应用?还是说所有应用都值得关注,有没有一个排序?
 
武超则: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最典型的像智能制造、工业里的工控等等目前这个阶段,在工业互联网里面,从投资的角度比较有机会的,肯定还是先从硬件层开始。
 
比如说我刚刚提到的,不管是终端的传感器,还是模组做通信类的这些公司,往后延伸,我们看工业场景下,因为它的数字化的需求提高了以后,软件的需求也会增加,比如说做工业软件的这一类的标的,是短期看可能值得大家去投的部分。
 
硬件扯远一点,工业互联网的需求大了,比如说像数据中心、云计算这些需求肯定也是明确的,但往后,应用上可能在工业场景下就要分行业了,哪些行业可能能够更早实现真正有效的应用落地。
 
现在看来,比如说像汽车行业,一些溯源的这些场景,还有比如说像我刚刚提到一些比较特殊的高危行业,矿山矿井这类矿山作业,也开始有一些相对比较成熟
 
它的替代的刚需比较大,这些场景也在慢慢开始,长期看空间最大的肯定还是在智能制造,就是大的制造业上。
 
这一定跟我们原来讲的无人工厂或者智能工厂是直接相关的,所以它也不是一个完全脱节的概念,因为工业互联网本质上应该叫工业数字化
 
互联网是对标3G,现在在工业场景下已经远远不是简单让它实现网络化,这个都已经实现了,未来是要实现数字化把你所有的生产数据能够用代码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够提升你的生产效率而不是简单的说我把你联网化,这个已经实现了
 
而且现在在很多工业场景下,5G只是多了一种通信手段联网的手段。长期看更重要的是底层的数字化水平能不能填实,更多的是你有没有这种数据处理能力,你的人工智能数据处理算力能不能跟得上,这样才能够提升你的生产效率,才是我们理解的工业数字化,这是接下来重要的看点。
 

数字孪生在很多场景都有需求

背后要有一个强大的计算平台


问:未来几年数字孪生行业比较好的成长路径有什么?
 
武超则:数字孪生我自己的理解是我们现在谈的元宇宙,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它其中的一个细分
 
什么叫数字孪生?本质上是我在现有的场景下,能够完全把这个场景虚拟下来,在另外一个空间进行同步操作,所有的操作都是同类的,这样直接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过去我可能要去到一个很危险的场景。

比如说下矿井去作业,现在我就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去操作实现,可能真正在矿井下面是一个机器人在操作,但它可以跟我真实世界里的人完全同步,他的操作的工艺和手法最终降低安全隐患,同时还能实现过去的效果。
 
这里面你会看到它需要布局的东西就非常多,最典型的比如说传感器,里面典型的算力,因为我不能有时延,比如说我去远程操作,它带来的时间延迟就是非常致命的。
 
我刚刚讲的是在矿井这样的场景下,那将来我们在远程做手术,它也是一种数字孪生的形态,现在好的医生是非常稀缺的,造成了很多病人必须要很远的跑过来,如果以后我们真的能实现数字孪生,比如说这个病人在一个五线城市,医生在北京,他就可以远程去操作这台手术。
 
在这边他模拟的跟远程病人的手术室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通信网络的时延指标就非常重要,毫秒级的时延可能都是致命的,还有我对网络的可靠性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中间不能出现任何中断或者延迟问题,所以可靠性就成为很重要的指标,要想实现这些所有,背后还是要有一个强大的计算平台。
 
现在的计算平台过去主要还是在终端,就是在你的手机上,所以大家以前买手机和买电脑都特别贵,贵是贵在它需要有CPU和 GPU,需要有算力在你的终端上。
 
但现在云计算发展很快以后,包括将来星链卫星互联网发展很好以后,我可以把算力部署在云端,通过我的云计算和甚至是卫星来去计算,这个时候对终端的这种计算的要求就降低了。
 
这个时候就像现在一个很漂亮的手机或者将来一个眼镜,它不一定要很贵,这样终端的成本才能降下来,因为主要的计算能力放在云端了。

以前不可能实现,因为以前网络太慢了,现在网络很快,以后就可以实现从终端把这个算力迁移到云端,甚至在不同冗余的阶段可以去灵活调配算力,这样对于数字孪生才能够有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条件,不管是终端的传感器敏捷度,网络的可靠性,时延,还有云计算的算力支撑,最后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孪生。
 
我是非常看好这个方向的,因为我刚刚举到的一些高危行业,医疗行业,甚至未来工业大的教学场景下等等,它可能都会呈现这种业态
 
以前可能还是基础设施达不到,但现在这些条件也在慢慢具备,所以从看好的方向上,我刚刚提到的这些细分板块,都会是受益的。
 

先中频后低频,最后再高频


问:5G的毫米波技术,国内什么时候会大量使用?
 
武超则:5G是一个中高频技术,在中国我们把6G赫兹以上的才真正意义上叫高频,我们现在主要采用的中移动和广电是用700兆和2.6G去做网的建设,电信和联通是用3.5G来做,这也是现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5G频段
 
美国是不太一样的,它是用毫米波,就是6G赫兹以上去做,跟我们用的这一段已经被占掉了有关系,所以他就直接去发展毫米波的技术。
 
毫米波技术主要有几个难点,一个就是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度可能还没有那么高,最典型的你的波长频率越高,你所使用的材料会发生变化。

就像滤波器,它可能就要往这种陶瓷材料或者更先进的材料上面去走,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组网的难度也在提升,因为你的波长越短,它的信号的稳定性就是越差的。这个时候我怎么在热点高容量的区域布基站的密度,这种组网的难度也是在提升的。
 
长期看毫米波技术肯定是一个趋势,原因就是中低频总有一天会被占满,我们要连接的终端越来越多。如果真的像现在说的,物联网终端将来是上千亿,用现在这些频段去连接肯定是有瓶颈的,这样必然会逐步往高频上面去走。现在在中国主要还是那几个龙头,像华为、中兴,他们在这里面做的可能更多一些。
 
过去我们在军用上面,大部分毫米波技术也是相对用的比较多的,所以我们看中国几个大的央企CTC,他们有一些院所在这一块的技术储备也还是不错的,所以毫米波技术应该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但是从目前中国5G采用的主流标准上来讲,短期可能还不太会用。
 
当时我们做了一个判断,应该是先中频后低频,最后再高频,这样你用毫米波技术去做它的产业链的成本慢慢降下来,这样才会实现最终往商用这样去发展。
 

边缘计算是云计算的辅助


问:对于边缘计算是否有比较看好的增速以及商业应用场景?
 
武超则:边缘计算这个概念也不是新鲜的。我一直举一个例子,如果说云计算是家乐福,边缘计算就是seven eleven,就是你门口的小卖店
 
比如说我们日常去周末大采购,我要买一箱子货,那可能会去大型超市,但比如说你平时买一个可乐,买一瓶水,你是不会去超市的,你进去转悠成本太高,肯定是要路边小店就买一家
 
所以边缘计算更多通过边缘的云计算或者叫算力的部署去实现一些比较重的场景,就在本地去做计算,而不是在云端来回去传输,因为这样它最后带来的时延和计算效率是不高的,所以相对于云我们也经常把边缘计算叫物计算。
 
总体来讲边缘计算跟云计算应该是一个互补的作用,以前不需要,比如说我们现在目前的场景,大家可能耗流量最大的看电影看视频或者玩游戏,包括现在网络的这种速率,能够实现一个毫秒级的时延,基本上现有的云计算能够实现,也够了
 
但是未来真的在车联网这样的场景下,尤其是在下雨天或者有雾的阶段,可能整个网络不太好的时候,是不是在本地就能够把计算做掉,或者在离他最近的这个服务器做掉
 
这个时候过去这些原来做CDN的公司,还有原来做云计算的公司都开始去布这种边缘计算的节点,这样比用简单粗暴的云计算去做,可能效率是更高的,而且能实现更低成本更低时延。
 
所以将来边缘计算比较合适的一些场景还是一些大带宽,对时延和计算速度要求比较高的场景,最典型的像车联网或者叫无人驾驶。
 
还有我比较看好的智能家居家庭端,现在家电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像扫地机器人、电饭煲、电视音箱、摄像头,家里能上网的东西越来越多,对计算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一样要有底层的算力,一些社区云就用边缘计算去做这些部分所以在家庭云的或者叫社区云的部分,边缘计算也会发挥比较大的功效。
 
还有在工业场景下,在一个封闭固定园区,去匹配算力也是比较有优势的。

以后在各个行业都会有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云计算的一个辅助,两个肯定会交叉进行的。


文章来源于章鱼财经 ,作者慧羊羊 浩冉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尚未登录,请 后再评论
发表
持牌机构 / 强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