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已有18家公司在北交所上会,其中11家属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6成。除2家今日上会暂未出结果之外,其余“小巨人”全部顺利过会。
目前北交所上市的“小巨人”已达到70家,数量已是去年开市时16家的4.4倍,占比也由2成增加至4成。
正在冲刺北交所上市的公司还有不少“小巨人”,另外新三板创新层也有大量“小巨人”,未来北交所的“小巨人”企业阵营还将继续扩容。
北交所又现“一天两审”的情况,上周五(3月24日)北交所连续召开了2023年第13次、14次审议会议,平顶山东方碳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碳素”)和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波生物”)成功过会。
这也意味着若后续事宜进展顺利,北交所上市或将再添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截至目前北交所183家上市公司中,已有7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近4成。“小巨人”已成为北交所上市主体的主力军。
此外,北交所“后备军”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还有330家“小巨人”企业,占创新层企业总数超过20%,这当中有不少符合北交所上市的财务标准之一,未来北交所上市的“小巨人”占比还将进一步提高。
-1-
又有2家“小巨人”顺利过会
上周顺利过会的东方碳素(832175.NQ)和锦波生物(832982.NQ)两家公司,前者系特种石墨材料制造企业,后者则是一家医药制造企业。
它们都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热门黄金赛道新股,而且还都属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因此备受资本市场关注。
东方碳素成立于2006年,主要产品包括等静压特种石墨材料、中粗结构特种石墨材料和模压细结构特种石墨材料,这些产品主要用于光伏、半导体、新能源电池、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
作为光伏、负极材料、半导体和芯片等行业的基础原材料,高性能石墨在这两年迎来了需求风口。乘着光伏赛道的“东风”,东方碳素近两年的业绩一路高歌猛进。
2019~2021年,东方碳素分别实现营收1.82亿元、2.09亿元、3.25亿元;归母净利润2438.66万元、3140.61万元、4519.19万元。去年全年实现营收3.56亿元,净利润1.01亿元,同比大增1.2倍。
东方碳素上会速度较快,自2022年6月22日受理以来仅经历一轮问询。今年2月27日,公司对问询回复后不到一个月即上会。从受理到上会时间不到90天。
在北交所对东方碳素的第一轮问询中,股权代持与解除的真实合法有效性的问题,成为北交所关注的“头号”问题。
早在申请新三板挂牌前,东方碳素实控人杨遂运代其亲属、朋友共9人持有公司股份,直到2022年6月才以现金回购方式解除代持。但未在《公开转让说明书》中披露代持事项,构成信息披露违规。当时,东方碳素被全国股转公司采取自律监管措施,公司及其实控人杨遂运均被出具警示函。
北交所上市委对此问题仍有所担忧,于是在问询中再次“刨根问底”,要求东方碳素说明代持双方解除协议关系是否存在相关法律风险,是否存在与相关方的纠纷或利益输送的情况等问题。
东方碳素在问询回复函中将代持事件的来龙去脉作了一番详尽的梳理,并表示代持双方解除协议关系不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不存在法律风险,解除代持关系不存在利益输送的情况。
除此之外,在上周的审议会议上,北交所上市委还要求东方碳素进一步补充说明募投项目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业务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等问题。
另一家顺利过会的“小巨人”企业锦波生物,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以功能蛋白系统性创新研发为核心驱动的生物材料企业,主营业务为以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和抗HPV生物蛋白产品为核心的各类医疗器械、功能性护肤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近几年,锦波生物的业绩表现也不俗,2019年~2022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1.56亿元、1.61亿元、2.33亿元、1.5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218.13万元、3227.12万元、5690.18万元、3865.52万元。
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注意到,这次冲击北交所IPO,并不是锦波生物第一次筹划上市。早在2020年6月锦波生物便向科创板IPO发起冲刺,却在经过两轮问询后最终于2020年12月以“战略调整”为由撤回申报。2021年12月,它在时隔两年之后又开始转战北交所。
近年来,医美乱象不断,销售合规成为监管层重点关注的问题。
早在创业板IPO期间,锦波生物就曾因销售费用合规性问题,遭到上交所问询,转道北交所之后,该问题仍然被北交所重点质疑,两轮问询中都有所提及。
尤其是在第二轮审核问询函中,北交所认为锦波生物不仅存在销售合规性的问题,还存在产品质量合规性等问题,要求其进一步说明公司化妆品生产是否符合相关质量管理规定,说明公司关于品牌营销的内控、合规管理情况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锦波生物在问询回复函中以大量图表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释说明,称其化妆品生产符合相关质量管理规定,并解释道公司已建立了品牌营销管理的内控与合规审查体系,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执行,报告期内没有因营销不合规受到重大行政处罚的情形。
不过,锦波生物在申请文件中的“未来公司不会以医美相关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等表述,未获得北交所上市委认可,上周审议会议上,上市委要求其对申请文件中的相关表述进行梳理并修改调整。
-2-
北交所“小巨人”累计占比近4成
这两家公司顺利过会,意味着登陆北交所上市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或将再添新成员。
自北交所开市以来,安排上会的公司中就有不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而且数量越来越多。
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北交所共召开15场审议会议,累计18家公司上会,其中就有11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6成,11家“小巨人”除2家今日上会暂未出结果外,其余公司全部顺利过会。
可见,作为服务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北交所受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青睐。今年以来,上会、过会的“小巨人”企业占比有较大提升。
资深新三板评论人、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曾指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本来就是北交所上市重点扶持对象,“专精特新”也是审核的加分项。
早在2021年北交所开市不久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就曾向媒体介绍:“(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81家首批上市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1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现如今,北交所上市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和占比,都较开市时有了大幅增加。
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根据东财Choice数据进一步统计,截至目前,北交所183家上市公司中,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48家,占北交所上市公司总数近3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70家,占北交所上市公司总数近4成。
由此可以看出,北交所上市的“小巨人”数量已是去年开市时16家的4.4倍,占比也由2成增加至4成。
这些“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行业等细分领域,创新能力较强,在产业链中处于技术与规模领先地位,掌握着“卡脖子”的独门绝技。
这70家北交所上市的“小巨人”企业中,有65家属于制造业,占比93%,另外5家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土木工程建筑业,他们大多都是各自细分行业领域的“佼佼者”。
-3-
还有大量“小巨人”正奔赴北交所
“专精特新”企业聚集,创新驱动着业绩提升。
北交所上市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它们的整体盈利能力普遍较强。比如,从2021年年报数据来看,北交所上市的70家“小巨人”企业全部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
具体而言,70家“小巨人”2021年营收合计316.61亿元,平均营收4.52亿元;归母净利润合计39.42亿元,平均净利润5631.91万元。
其中,营收超过5亿元的就有17家公司,占比24.3%,长虹能源(836239.BJ)的营收甚至超过了30亿元;而归母净利润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就有25家公司,这当中还有4家公司的净利润过亿元。
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这些“小巨人”企业舍得花“血本”搞研发,并且他们也需要大量融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
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统计,上述7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全年研发投入合计为17.88亿元,占合计营收的比例为5.6%。其中20家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过5%,9家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过10%。
当前仍有大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尚未上市,随着北交所新股发行提速,未来北交所的“小巨人”企业阵营还将继续扩容。
除上述70家已登陆北交所上市的“小巨人”之外,截至目前在北交所处于发行状态的3家公司中,就有2家属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它们分别是从事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花溪科技(872895.NQ)和从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东和新材(839792.NQ),而另1家一诺威(834261.NQ)也属于市级“专精特新”示范中小企业。
获得证监会核发IPO批文可进入发行环节的“准”北交所公司中,也有不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包括中裕科技(871694.NQ)、鼎智科技(873593.NQ)、民士达(833394.NQ)等。
而已向证监会提交注册申请的8家公司中,有3家属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是巨能股份(871478.NQ)、华原股份(838837.NQ)、宁新新材(839719.NQ),另有4家为省级或市级“专精特新”企业。
按照北交所相关规定,登陆北交所上市的公司从新三板创新层而来,这些“预备队”中也藏有不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截至目前,在新三板创新层挂牌的企业共有1629家,其中就有330家属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过20%。
这当中还有不少公司符合北交所上市的财务标准之一,具备冲刺北交所上市的潜力。
有业内人士表示,北交所已成为“小巨人”企业上市的“主阵地”,未来北交所上市的“小巨人”数量和占比还将继续提高,成为推动北交所发展的中坚力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直通北交所”(ID:tobse666),作者:张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