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让石头科技形成有力的竞争壁垒,这为企业长期发展、获得资本市场的高估值铺平了道路。
世界第一台机器人诞生于80年前,在1939年于纽约举办的第20届世界博览会上,发明首个钨丝灯泡的西屋电气公司推出了一个会说话,会抽烟,会背700个单词的机器人Elektro。
在图灵测试还未被提出的年代,机器人Elektro显然还不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其发声只不过是通过精心安排的音节代码来实现。但尽管如此,机器人Elektro的出现还是把“科幻”变成了“科技”。
时光荏苒,如今,基于SLAM 算法、AI 导航算法、大数据技术的真正机器人,不仅已经成型,甚至早已实现功能性商用,走进了千家万户。
据 iRobot 估算,2019 年美国家庭数量为 1.28 亿户,扫地机器人保有量在 1500~1700 万台,渗透率约为12.5%。这一渗透率虽然算不上高,但扫地机器人的市场份额正在高速增长着。考虑到其他家电产品的渗透率,扫地机器人有望在远期达到70%的渗透率。
进一步聚焦,受疫情期间宅经济爆发影响,2020年扫地机器人销量一路走高。《2020年中国家电行业半年度报告》显示,2020上半年,中国家电国内市场零售额累计3365.2亿元,包括扫地机器人在内的吸尘器品类家电零售额同比增长14.7%,零售量同比增长15.7%,增速领跑于其它家电。
据市场研究公司欧睿国际统计,2019年中国共销售543.6万台扫地机器人,销量居全球首位。业内人士表示,从全球来看,超90%的扫地机器人生产制造环节集中在中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专注于扫地机器人的石头科技(688169.SH)股价近期持续攀升,突破千元成为继贵州茅台后的第二只千元股。从默默无闻到举世瞩目,石头科技崛起背后的逻辑是长期深耕于技术的生态蝶变,石头科技甚至具备成为全球服务机器人领军者的潜质。
01 研发撬动科技杠杆
大多数投资者只看到了石头科技股价上涨,却没有看到背后的科技力量,研发一直都是石头最关注的事情。
石头科技最早被人们熟知是因为成功加入小米生态链。2016年石头科技推出第一款米家定制产品,凭借超强的产品性能和口碑优势,很快就占据了市场的固定份额。
从2017年开始,石头科技逐渐尝试“去小米化”,一方面自有品牌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双品牌”运营进一步强化了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背靠小米生态链这棵大树,很多投资者想当然的认为石头科技的最大价值来源于此,但实际上如今石头科技的营收中,有超过85%的营收来自于自有品牌。2020年上半年,石头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7.76亿元,其中自有品牌销量占比达86.25%,远高于去年同期的57%。
提早进行的品牌自主化布局大幅降低了石头科技对于小米生态的依赖。由于自有品牌毛利较高,故在受米家扫地机器人订单减少导致公司营业收入降低16.42%的情况下,公司净利润依然增加 19.42%。
此外,2020年上半年,来自于境外的收入为5.6亿元,同比增长210.64%,日益成型的海外渠道,让石头科技的生态护城河更加稳固。“内销+外销”的商业策略,在整合供应链资源、推动公司业绩、效率提升上,不断发挥积极作用。
尽管石头科技的产品是硬件扫地机器人,但它实则是聚焦机器人产业链的生态公司。集研发、设计、平台、销售等业务于一身,这意味着,石头科技其实是一家实现了高效能管理的科技企业。
孕育自米家生态链,石头科技的产品全部采用委托加工方式生产,并无自建生产基地,这就使得石头科技的管理费用显著低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
同时,扫地机器人是软硬件相结合的产品,算法和数据是最核心的壁垒。委托加工生产、轻资产模式运营也让石头科技专注于研发和设计,进而领先于行业竞争对手。
2020年中报显示,石头科技所有雇员中,研发人员的占比超过一半,为同业可比公司中占比最高的。具体而言,石头科技共有研发人员331人,占总员工数的54.35%;研发人员薪酬合计7651万元,在总费用支出的占比超20%。
进一步分析,石头科技2019年人均产值785万元,人均创利146万元,这一成绩放眼整个行业无出其右。石头科技十分重视创新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由扫地机器人整个产业链出发,从配件,到电池,再到构架,组建了一支实力极强的综合研发团队。
高速成长中的服务机器人赛道实际上正处于产品不断迭代的过程,因此给行业参与者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石头科技高度聚焦研发的模式,相当于用研发来撬动科技杠杆,有利于进一步放大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02 石头的科技硬通货
激光雷达企业Luminar上市一度掀起了一阵“雷达浪潮”,而实际上,扫地机器人才是激光雷达最早落地的应用场景。
按照运行原理划分,扫地机器人共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碰撞式扫地机器人、基于激光雷达LDS SLAM技术的扫地机器人和视觉SLAM(也称作VSLAM)扫地机器人。
从目前的市场境况来看,碰撞式扫地机器人效果欠佳,已经普遍被激光 SLAM扫地机器人和视觉SLAM扫地机器人取代。
就目前市场主流的激光 SLAM扫地机器人和视觉SLAM扫地机器人而言,其中主要包括四大核心技术:SLAM算法、LDS激光雷达、AI人工智能、运动控制模块。
SLAM算法是扫地机器人智能化的精髓,有效解决了智能扫地机器人在用户家庭环境中的定位、地图及导航需求。石头科技在SLAM 算法上下足工夫,通过独创的CPU和GPU协同加速SLAM的技术,使公司的SLAM算法在低性能的嵌入式处理器上亦能实时输出定位和地图信息。
LDS激光雷达技术相当于扫地机器人的眼睛,有了它,扫地机器人才能探测周围环境。然而,一个好的LDS售价非常高昂,这迫使石头科技团队研发一款LDS出来。
当2016年8月31日,米家扫地机器人宣布定价1699元时,发布会现场掌声雷动,那时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之前,这个价格连扫地机器人的一个零部件也买不到。石头自研能力有效延长了模块使用寿命,降低了用户后续的维护成本,让扫地机器人能够进入普通家庭。
AI人工智能则是扫地机器人的大脑,正是得益于实时运算的导航算法,机器人才能在千差万别的室内环境中无重复的按照最优线路执行清扫任务。
石头科技多年深耕机器学习技术训练领域、优化路径规划算法的参数,多年积累的真实大数据能够让机器人高效的完成任务。
运动控制模块相当于机器人的手脚,在一系列传感器的帮助下,机器人实现按照导航算法规划的路线运行任务。石头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发成本,确保智能扫地机器人的运行路线更精准。
在四大核心领域,石头科技都具备行业一流水准的科研实力。2020年,石头科技推出业内领先的AI 双目视觉技术机器人T7 Pro,激光导航负责构建全屋地图,AI 双目摄像头负责智能避障,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提升精度,减少误差。据石头官网数据,在相同环境中,T7 Pro避障成功率较无视觉技术的机器人提升90%。
矗立行业前沿,多年累积的研发经验让石头科技已经建立起了一条较为坚固的竞争壁垒。更值得注意的是,持续巨额的研发投入使得石头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03 未来的平台价值
如果当下石头科技估值的提升源自市场对于公司研发实力的认可,那么未来石头更大的看点则来自于常年深耕的平台价值。
目前,石头科技重点研发的三大新项目中就包括石头智连数据平台,该项目旨在通过开发石头智连数据平台,建立起用户和智能扫地机器人、其他物联网设备之间的智能化操作纽带。
扫地机器人除了是一款硬件产品,更是一个可以移动的物联网家居的连接中心和控制中心。石头正在搭建一个开放式的数据平台,其不仅仅适用于石头旗下产品,未来更是能够接入更多其他厂家的物联网设备。
随着5G和AI技术的普及,服务机器人将成为 5G 技术应用的最佳载体之一,其能够高效的发挥5G网络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等特点,家用服务机器人产品也将在现有基础上,集成更智能的产品功能,深度融入家庭物联网。
服务机器人兼具构建地图、识别各种智能设备并明确位置、提供空间信息等功能,能够成为用户与其他智能终端的“纽带”,扮演智慧家庭生态的入口角色。
在不远的将来,石头机器人将不仅能够扫地,甚至可以代替人类去完成对其他智能家居的操控。从单一功能的扫地机器人,到全方位服务的智能机器人,石头科技的未来充满想象力,而这一切的基础就要回归到石头科技日积月累的信息收集、分析,以及不断加大的研发投入上。
随着石头科技产品销量和市场份额的提升,石头智连数据平台的用户规模和活跃用户数量都将显著增长。众所周知,对平台型企业而言,规模效应显著,随着平台用户数量的激增,更多内容变现的方式也将成为可能,这大幅增加了石头科技的营收天花板。
如果说过去二十年是互联网公司的时代,那么未来二十年就将由物联网公司所主宰。随着互联网红利的逐渐消退,正处于用户扩张期的物联网平台的价值将被愈发放大,在这一方面小米是先行者,而石头科技无疑极有可能复制小米之路。
目前,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扫地机器人的渗透率分别为12.5%和4.5%,与市场远期预计的70%渗透率相比仍有极大的空间。参考智能手机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不难发现人口基数庞大、居民消费力提升、人工成本增长的中国市场很适合扫地机器人发展。
最近两年疫情突袭,大幅提升了人们对于“清洁”和“除菌”的关注。中国是目前世界上防疫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这与人们极高的卫生觉悟密不可分,在国人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
在中国市场,石头科技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在“技术驱动+旗舰产品+自有品牌”的策略之下,石头科技有望成为行业中最具增长前景的公司,甚至有可能成为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的领头羊。
从业绩层面,扫地机器人不断提升的渗透率将保证石头科技的业绩成长;放眼未来,前景可期的物联网平台又给石头的未来带来足够的想象空间。基于这一背景,长期专注研发实力提升的石头科技已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未来甚至可能成为全球领军者。
作者:林晓晨
来源: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