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0日,雷军在名为「生生不息」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宣布造车。
雷军非常动情地描述了他最近2个半月以来的所思所想。小米为什么造车,能不能造出来好车,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在这个过程中,小米与200多位汽车业内人士进行了85次的产业访谈,小米的高层们召开了4次管理层内部深度讨论会,董事们召开了2次董事会,讨论造车事宜。
雷军说他白天能想出100个理由做,晚上一冷静,又会冒出100个不做的理由,非常纠结。他说他度过了艰难的两个多月。
最终,雷军决定亲自带队,压上自己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雷军说,造车是小米成立以来最重大的决定,也将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
为此,雷军准备再全力冲刺5-10年。
一
小米今天发布的公告中称,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该公司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CEO。
雷军说,这个公告中,有三个点特别重要,一个是全资子公司,这意味着所有的钱由小米自己出,不引入任何投资。雷军认为,汽车业务只有和手机、生态链全部打通,才能为米粉提供无所不在的体验。
第二个点是100亿美元投资。雷军说,在造车这件事上,动辄上百亿的投资,要干个三五年才能见效,必须要有耐心。“今天的小米拥有1080亿元现金余额,有这样的现金储备,不认真打一仗,都对不起米粉。”
第三个点是雷军亲自担任新公司CEO。雷军分享了他一直以来的迭代之旅,从金山开始做管理到2007年转型做天使投资人,再到2016年亲自接管小米手机业务,雷军信仰迭代,他希望经常给自己「刷个ROM」。
2020年1月15日,小米集团董事会建议研究一下电动车行业的前景。雷军说他刚开始内心非常痛苦。
当时的小米手机业务刚刚重返全球前三,在这之前,小米已经经历过一番波折,深深地感受到了做硬件和软件结合的不易。
雷军说,“把软硬件结合到一起,比纯做软件、或纯做硬件,要难十倍。”
2016年雷军接管小米手机业务之后,小米一直在硬件和供应链方面补课、练内功,专注在手机业务的核心上。
这段时间的经历,也让雷军对硬件和软硬结合,更有敬畏心。
汽车这样一个投资大、产业复杂、周期长的行业,显然是个新的挑战。
雷军心里犯嘀咕,同时也在反思。他说自己当初进入智能手机行业的时候,一无所有,并且竞争对手都是巨头。而今天已经有3万员工,1万的研发人员,并且已经建立了工程能力、产品能力和智能生态,小米有能力造好车,还在害怕什么呢?
米粉们在雷军的决策中充当了关键角色。雷军说,这帮人“只要小米敢造(车),他就敢买。”
在雷军的新年愿望活动中,小米用了三个月时间做了一辆智能房车,这辆房车上配备了小米全套智能家居产品。这个idea来自一个米粉,他计划开着这辆车去旅行。
雷军打趣道,小米第一辆车居然是个智能房车。
在小米官微的一项调查中,2万人参与,92%的人希望小米造车。这些米粉给了雷军信心,这些人希望小米造车,也相信小米可以造出好的车。
雷军说,他已经准备好了,以清零的心态,进入新的领域。从决定这一刻开始,他将不带压力地为米粉做一款感动人心的好车。
二
在公告的最后,有一行字极为关键“小米希望用高品质的智能电动汽车,让全球用户享受无所不在的智能生活。”
高品质、全球,两个词非常关键。加上上述雷军所讲的“全资子公司”、“100亿美元”“雷军亲任CEO”,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将给智能电动车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
小米将造一款什么样的车,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小米杀入到智能电动车的哪个细分领域,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与谁竞争,这些问题不仅米粉关心,整个行业也非常关心。
2013年,雷军发布红米品牌时,称这将是一个追求“高品质、极致性价比”的品牌。
今天,如果雷军对“高品质”的定义没有变化的话,一款“红米”类型的车,会是一个选择吗?
这里会出现巨大的分歧,但同时也是最值得探讨的地方。
由于红米的低端价位招致了一些不好的印象,但必须指出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智能手机发展到2013年,千元机才真正实现了普惠,人人都可以拥有一部智能手机。
当每个人都拥有一部手机的时候,再加上网络的普及,最终才实现了人人都可以消费移动互联网上的内容,移动互联网的生态才得以壮大。如果智能手机还是发烧友的小众爱好的话,智能手机市场不会像今天这么庞大。
今天的传统汽车,在人均拥有水平上并不理想。这种专为出行而打造的产品,很难拥有一个较高的人均拥有水平,其中交通就会是个巨大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国家,所有的车辆如果主要的功能是出行,车辆越多,交通越灾难。
如果智能汽车有大量的静止场景被开发出来,产品的价值得到了极大提升,用户在智能汽车上实现了算力和空间的普惠,那这个事将会非常有意思。
这里我们举个通信产业的例子,在这里,通信和计算走到了一起,结合成了一代伟大的产品。
在20年以前,人们的通信需求主要依靠固定电话完成。固定电话的保有方式是多人一台,因为电话的功能只有通信并且不可随身携带,可以实现家庭或办公共享;
功能手机,因为增加了移动性,可以成为随身的物件,同时这也导致了共享性的下降,但移动通信对大多数人的价值有限,所以不会是人手一台;
智能手机,不仅有移动性,还因其智能化能力,网罗了繁茂的生态和内容,实现了大众普惠,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受益,实现了人手一台甚至多台。
在满足人类对通信的需求上,智能手机人手一台的时候,固定电话基本上已经被消灭了。
同样的事情,可能会在出行领域上演。出行和通信一样,是非常刚性的需求。
人类的出行需求,现在主要通过传统燃油车以及一些公共交通工具满足。这些工具都可以进行分享,尽管汽车的私人属性更强一点,但还是会与家人分享。
传统燃油车的保有量难题在于,共享性意味着人均规模不会太大,仅用于移动意味着价值点单一,并且用户的需求很容易转化到其他产品来满足。
如果将通信+计算融合进汽车这个出行产品中,汽车的价值点会放大,汽车的保有量会提升;如果汽车开发出了更多的静止场景功能,人类对卧室私有空间的追求转移到汽车上来,汽车的个人专属性将会被极大增强,共享性也会减弱,保有量也会提升。
这两个因素还会互相促进,最终呈螺旋上升态势。
现在的智能电动汽车目前还处在两头大、中间小的阶段,渗透率在缓慢提升,还没有出现这样一个可以摧枯拉朽的产品。
市场上并不缺少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这些品牌目前难以承担智能电动车快速普及的任务。也并不缺少在智能化上稍弱的微型电动车品牌。
雷军在2020年发布了小米的三大铁律: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目前的智能电动车上市场上,“极致性价比”的酷产品非常少。
将千元机带到智能手机行业的小米,非常适合做出一个极致性价比的产品,来开启普惠。
这样的一款产品将会是智能汽车这个赛道最性感的产品,这样的汽车将是专属于个人的,这样的汽车更多的场景是在静止场景下使用的,这样的汽车兼具通信+计算+空间属性。智能手机只融合了通信和计算两个产业,这样的产品将最终融合三个大产业,我们称之为智能个人移动空间,这样的一款产品将可以实现人人拥有一辆车的梦想。
三
在2021年,雷军+智能电动汽车+100亿美元,会为产业带来什么?
1. 加速智能电动化产业进程
小米汽车的到来,会加速汽车行业和消费电子行业的产业融合。
消费电子产业链上的从业人员,在观察汽车供应链的时候,都觉得传统汽车供应链过于沉重、缓慢。而消费电子在高速迭代、快速响应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智能汽车在数字化上,特别是智能座舱的硬件、软件、生态方面,是全面落后于智能手机的,智能汽车起步晚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迭代速度。
汽车产业的开发周期长、产品生命周期长,消费电子产业的融合将加速汽车产业迭代的速度。
在人员方面,这两个产业的人员也会加速融合,碰撞出一些火花。
雷军挖人能力非常强,雷军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挖人上。小米的到来,将会使整个智能汽车的人才争夺战更加激烈。
目前,新势力企业非常乐意去消费电子行业招人,从供应链到研发、产品,他们对智能电动化的开发、供应流程都有着更好的感觉。小米也需要了解汽车制造业的know-how,一场大融合在所难免。
雷军称,小米目前有1万多人的研发团队,今年预计还将增加5000人,这其中汽车业务占多少人可以期待。
小米冲击智能汽车,也将给其他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带来压力,迫使华为、OV尽快做出决策。
本来是汽车一个行业的焦虑,现在成了汽车和手机两个行业共同的焦虑,这些都将进一步加速历史的进程。
2. 小米将会进行必要的收购
为了追上特斯拉以及新势力的脚步,小米必须在两方面进行必要的收购:一个是小米可能要收购一家主机厂,来弥补自己在汽车产品上的必要知识,以及追回一些时间;另一个是,小米需要收购一家自动驾驶公司,来补足自己的自动驾驶能力。
主机厂方面,一些二三线新势力可能是考虑的对象。自动驾驶公司方面,目前,很多直接做L4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开始将L2+业务纳入到自己的业务版图,开始主动与主机厂合作,为量产车做自动驾驶方案。
3. 智能座舱的终局将更快揭晓
自动驾驶、电动化趋势已经非常确定的时候,智能座舱还悬而未决,这个产品的未来将由谁来定义。智能手机行业的从业者在这里有非常大的发言权。所谓的软件定义汽车、SOA,智能手机行业都早已经历,现在是在汽车这个产品上的复用,虽然有一些挑战,但更多的是熟悉。
智能手机厂商们冲击来,将会加速智能座舱的定义。
尾声
在智能手机行业经历过的人都会认为,苹果为安卓厂商们留下了生存空间,苹果一直维持在高价位,保持着良好的硬件利润率,为中国广大的安卓手机厂商们留下了回旋余地。
但智能电动车市场的游戏则不同,这个行业的引领者特斯拉在不断将价格下压,并没有留下多少的空间,这里的战斗将会异常残酷。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几乎所有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都已经冲进到这个行业中来。
这些企业家在年富力强的时候,抱着极大的愿景和决心,要对这个产业改造一番。
未来将会非常精彩。
作者:陆三金
来源:建约车评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