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上市的靴子终于落地了。
6月11日,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招股书,股票代码为“DIDI”,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华兴资本担任承销商。
招股书显示,软银为滴滴第一大股东,持股21.5%,Uber和腾讯分别持股12.8%、6.8%。但最大股东软银委派的董事会成员Kentaro Matsui将在滴滴上市时辞任董事,这意味着软银将退出滴滴董事会。
同时,IPO之前,滴滴创始人、CEO程维持股7%,联合创始人、总裁柳青持股1.7%。根据中概股常规的同股不同权的安排,程维、柳青合计拥有超过48%的投票权,包括程维、柳青在内的滴滴管理层拥有超过50%的投票权。
此外,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全球15个国家/地区的近4000个城市、县和城镇开展业务。提供网约车、出租车、顺风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代驾、车服、货运、金融和自动驾驶等服务。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
根据灼识咨询(CIC)和 艾瑞咨询(iResearch)的数据,就2020年的总交易额而言,滴滴是拉丁美洲第二大网约车平台,墨西哥第二大网约车、外卖平台。
国际业务是滴滴下一步业务重点,招股书显示,滴滴计划将本次上市募资约30%的金额用于扩大中国以外国际市场的业务,正加速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科技公司。
共享出行市场潜力不容忽视
滴滴成立于2012年,在2012年底-2014年春节前后完成用户早期积累,从国内出租车市场切入,并迅速打开其在国内的网约车市场。
随后在2014年,滴滴推出网约车服务,包括快车、专车、顺风车等;2015年与当时的竞争对手快的合并,并更名“滴滴出行”;2016年,与另外一家竞争对手Uber中国合并,同时开始投资自动驾驶业务;2018年,滴滴推出了车服业务,并开始国际化业务,从巴西拓展至墨西哥,然后陆续到其他国家;2020年,滴滴推出了专为共享出行打造定制网约车D1。
目前,滴滴的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三大业务:国内出行业务、国际业务以及其他业务。其中,国内出行业务包括中国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业务;国际业务包括国际出行和外卖等业务;其他业务则包括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动车、货运、自动驾驶和金融服务等业务。
首先,国内出行业务是滴滴的业务基本盘,其收入占比在90%以上。2018年,滴滴国内出行业务实现了1332.07亿元,2019年同比增长11.06%至1479.4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略有下降。但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21年第一季度,该业务收入达到392.35亿元,同比增长107.1%。
(数据来源:招股书)
国内出行业务不仅是滴滴的营收大头,也是滴滴的现金奶牛业务。非通用准则下(非通用会计准则是公司依据自身情况在通用会计准则标准的基础上自行调整,一般是将很多非经营相关、以及偶然发生的损益进行剔除,目的是更好地展示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该业务自2019年以来已实现盈利,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一季度分别实现净利润38.4亿元、39.6亿元和36.2亿元。
但滴滴整体盈利表现却难言乐观。2018年、2019年及2020年,滴滴分别净亏损149.79亿元、97.33亿元及106.08亿元。不过,在2021年一季度,滴滴首次录得季度盈利,净盈利54.83亿元,但这主要归功于投资收益的大幅增加。
(数据来源:招股书)
该季度,滴滴的投资收益为123.61亿元,同比增长95.28亿元,这主要源于报告期内滴滴剥离了社区团购的业务主体,确认了91亿元的未实现收益,以及33亿元的投资处置收益。
不过,共享出行市场潜力充足,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滴滴的增量空间和盈利能力。
中国庞大的城市化人口为新的出行服务提供了机会,这将加速共享出行的快速发展。中投公司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的共享出行总支出约为2330亿元(36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这一开支将增加至8620亿元(132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9.9%;其中网约车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高达32%。
此外,加快国际业务进程是滴滴的重头戏。
招股书显示,滴滴国际业务收入从2018年的4.11亿元,2019年的19.7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3.33亿元。尽管在海外疫情的影响之下,滴滴国际业务在2021年一季度依然处于增长态势,同比增长4.82%至8.04亿元。
(数据来源:公司公告)
滴滴海外扩张的第一步始于2018年与巴西网约车公司99合作。之后在拉美地区发展较快,同时也进入了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等地,2021年3月,进入非洲市场。并且近期,滴滴还宣布于6月1日开始在厄瓜多尔基多市提供快车服务。
在海外市场,滴滴也在积极拓展外卖业务。公开资料,滴滴外卖业务主要在巴西、墨西哥、日本开展。
目前滴滴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Uber,早前滴滴虽把Uber中国业务收归麾下,但随着加速国际业务扩张,滴滴剑指Uber,形成正面交锋。据悉,拉丁美洲曾是Uber在美国之外的第二大市场,但受疫情影响,Uber在2020年第三季度在拉美地区的收入同比降低了40%。
与此同时,滴滴却将拉丁美洲作为发力重点,根据CIC和iResearch的数据,就2020年的总交易额而言,滴滴是墨西哥第二大网约车、外卖平台,拉丁美洲第二大网约车平台。
而且,国际业务也是滴滴下一步的业务重点。招股书显示,滴滴计划将本次上市募资约30%的金额用于扩大中国以外国际市场的业务。
全球出行市场前景明朗,为滴滴国际业务打开更多的增长空间。
根据CIC的数据,全球移动出行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6.7万亿美元增长到2040年的16.4万亿美元。其中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非洲以及亚太地区(不包括中国和印度)的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在2020年达到41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17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2%。
庞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和充裕的资金将助推滴滴拓展国际业务,加速其成为一家全球化的科技公司。如程维和柳青在创始人信中所说:“我们渴望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科技公司。尽管我们起步于国内,但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
随着全球共享出行市场的持续增长,滴滴的共享出行、车服以及电动汽车网络创造了双飞轮效应,使司机、乘客和平台均获益。
目前,滴滴在非公开市场的市值高达950亿美元。滴滴获得千亿美金估值,除了靠广阔的市场空间支撑,滴滴构筑的护城河也是赢得高估值的关键。
滴滴护城河在哪?
滴滴已构建了自己的护城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强大的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是巴菲特护城河理论之一,被巴菲特视为一道牢固的“经济护城河”。从企业角度出发,强大的网络效应能够不断扩大自身竞争优势,挤压竞争对手生存空间。
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个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跃用户为4.93亿,全球年活跃司机1500万。据CIC数据显示,从活跃用户规模来看,滴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滴滴仅中国月活用户就已超1.5亿人。另一边,Uber同期月活用户约1亿人。就以上数据看,滴滴相比Uber处于优势地位。
截至2021年6月14日收盘,Uber市值达950亿美金。而滴滴上市后,其市值有望突破1000亿美金。
所以,正是滴滴较大的用户规模,为其带来较强的网络效应,使其获得领先市场地位。未来,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加,滴滴的网络效应也将持续增强。
(2)建立标准产品体验
方正证券表示,网约车完成的是司机乘客双方运动的即时匹配,其调度的复杂程度要远高于快递、外卖。智能的调度需要基于大量的数据、经验积累去做。
在9年发展进程中,滴滴拥有大量的出行数据,有助于其在市场竞争中磨练出较为安全、标准和便捷的出行产品,并塑造乘客对网约车服务感知的标准。滴滴此次上市募集的资金,约20%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品类以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所以,以上两点使滴滴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从行业角度看,滴滴受资本青睐也是因为网约车模式的诞生填补了早前传统打车市场的空白,有效解决了传统打车市场的痛点,如打车效率低、交通资源严重错配等。
此外,资本助力滴滴迅猛发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同时,也为滴滴“广积粮、拓边疆,延展滴滴第二业务增长点,构建生态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的账面资金(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为474.34亿元,较为充沛。
第二增长曲线是什么?
在保持基本盘稳健与资金充裕的基础上,滴滴除加速国际化进程外,还四处开辟新领域,不断打开新的估值空间。
目前,滴滴除核心网约车业务外,还拓展了产业链,将服务延伸到更加深入用户生活的多边业务中,如青桔两轮车、拉货搬家的滴滴货运。
此外,滴滴还加码自动驾驶业务的布局。
招股书显示,滴滴拥有四大核心战略:共享出行平台、车服网络与电动车、自动驾驶。其中,自动驾驶被滴滴视为是其未来出行设计的终极目标。
既然是“未来出行终极目标”,首先,我们就来看看滴滴在自动驾驶方面已经做了什么?
滴滴自2016年开始布局自动驾驶业务,在2019年8月,滴滴宣布旗下自动驾驶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研发、产品应用及相关业务拓展。2020年5月,滴滴自动驾驶完成由软银和滴滴等领投的5.25亿美元A轮融资,此次融资之后,滴滴自动驾驶估值就达到了34亿美金。
此外,滴滴还计划将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这意味着将有充裕的资金支撑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的拓展。
截至2021年一季度,滴滴自动驾驶团队人数超500人,拥有超过100辆自动驾驶汽车的车队,并成为首批在上海获得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的企业之一。截至目前,滴滴自动驾驶已在上海、北京、美国加州等多个地方获得自动驾驶道路测试资格。
程维在去年11月份曾公开预测,到2025年,搭载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台,新的迭代版本能够搭载滴滴自研的无人驾驶模块。到2030年,“希望去掉驾驶舱,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其次,也是最为值得探讨的:滴滴为什么要把自动驾驶作为未来出行设计的终极目标?
滴滴布局自动驾驶业务,应该不单单只是一个内部业务那么简单,长远来看,滴滴要的是通过自动驾驶业务与自身数据积累优势,去改变或者重构网约车市场格局。
比如,今年5月,滴滴自动驾驶与车企广汽埃安达成深度合作,双方共同从线控底盘、自动驾驶传感器与系统集成等基础维度,开发一款可投入规模化应用的全无人驾驶新能源车型。滴滴希望以加强其在智能化领域的投入。
滴滴是一家非常重运营的公司,在自动驾驶市场运营上,也体现明显。滴滴深挖跨界融合和自动驾驶潜力,利用其庞大的数字技术能力和用户资源优势,与汽车厂商合作,以“软件+硬件”的模式进行汽车服务深度发展,把自己优势发挥最大化。
这样做,一方面滴滴可以间接进入智能驾驶产业链,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滴滴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探究如何去重构网约车市场格局。
未来,自动驾驶技术与产品真的发展成熟、实现全面量产,国内外道路铺设与法律日益健全,那么自动驾驶所带来的效益真的很可观,毕竟相比较于日常人工网约车服务,更加稳定、安全,另一方面还可避免冲突、提高效率。届时,滴滴的竞争优势会更加凸显。
不过,也不可忽略的是,在自动驾驶以及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已经有众多车企与非车企不断入局,资本也正在疯狂涌入,滴滴自动驾驶也会面临更多新的挑战。
但机会与挑战共存,这也是滴滴加宽护城河、抬升天花板的有利机会。
文章来源于虎嗅APP ,作者大蓝鲸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