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总结
1.最看好iPhone,风险低,华为高端份额红利。今年2.3~2.4e,明年2.5~2.6e。
2.明年推出AR,领先业界3年,量不大但战略非常重要,可能提前拉产业链估值。对应标的:长盈精密,歌尔股份
3.miniLED明年和后年出货量翻倍。对应标的:三安光电,大族激光
4.其他产品,手表稳定10%~20%增长,TWS天花板明显但对估值也不会减分了。
2021H2,消费电子总体是比较辛苦的,2020H2受疫情影响基数高。2021H2不会是大家都好,会有分化。所有品类里面我们认为手机是风险比较小的,手机里面最看好苹果手机。
PC是2020H2~2021H1增速很快,现在陆续疫情解封了,不知道会不会可持续。
手机是比较保险的一个品类,有没有疫情也一直都需要。
今年618手机销售和去年差不多。手机2021H2是比较可预期的,没什么问题。iPhone份额提升,高端市场让给苹果。
iPhone过去的红利一般是可以持续2年。当年的iPhone6。2022H1苹果会上新版的SE,升级到5G,它会是最便宜的5G版本的iPhone,我觉得明年5G手机的最低价格会下探。2022H2苹果会上4个新产品,6.1和6.7的高端/低端。我们觉得6.7的低端的爆发力会很强,这是有很高的需求的。我估计6.7低端会卖900刀,会卖的非常好。
今年iPhone差不多2.3~2.4e,明年看到2.5~2.6e,去年是接近2e。成长路径非常清晰,能见度也高于安卓。看长期看短期都好。iPhone供应链现在应该是市场的关注焦点。
iPhone今年刘海变小,光学升级。
过去2~3个季度A股苹果产业链标的是落后全世界的,大家估值都很低,也没有哪一家是处于逆风的。Q3会有投资价值。
去年苹果的创新技术是5G,今年是miniLED。不必过于担心OLED,苹果的高端还是用的miniLED。明年miniLED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明年后年应该都是翻倍的。供应链存在投资机会。苹果也可能会产生示范作用。三安、大族。
TWS,差不多每年天花板就是7~8kw,这个预期已经反应很充分了,我们对行业看法保守但股价已经反应完了,至少不会再扣分了。
手表,就是稳定成长,每年10~20个点吧。
2021H2,看iPhone,miniLED,TWS。其他的A股产业链比较少。
明年苹果推出AR,头戴显示装置,量不会大,有战略价值,后年苹果可能会出折叠机。看2025,眼镜型的头戴显示装置+苹果汽车。这些量没有指引,但可以看到苹果是持续创新的。
我了解下来,苹果这个XR是领先行业三年的。
Q:详细介绍一下苹果的AR/VR?
A:苹果投入的是AR,苹果不喜欢VR。库克说10年后AR会彻底取代iPhone。每次有新技术,苹果的市值就要涨几倍到几十倍。
苹果在游戏和音串流服务陷入苦战,我觉得VR会对这些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我觉得苹果的AR产品去做VR也是没问题的。
详细的信息要2021H2才能看到,应该是2022年中少量出货。
部件,显示屏应该是索尼独供;肯定有眼球追踪,也许有虹膜辨识,发射端模组是台湾zhishen,接收端是索尼、大地光、LG等等;光学摄像头,增量逻辑明确,国内主要就是舜宇,明年舜宇的供应应该还是iPhone优先,所以这方面主要就还是高伟电子,然后LG大地光索尼等等;舒适感,结构件会比手机更复杂,价值量提升,大件是长盈精密在参与设计,小件是歌尔,明确供应商要到年底。
有独立的处理器、运算装置、电池,不需要通过手机来运算,应该是可以独立使用的,不像手表。
这个东西,要先知道,它的量是不大的,对营收利润影响都不大。不过我们看iPhone1是没量的,3GS才起量,但是出1的时候供应链已经涨了。AR应该一年也就几百万套,但如果明年的产品大家比较买单,估值会往上提升。
Q:国内的供应商都有哪些?
A:眼球追踪发射端的PCB,鹏鼎有在做。这个是3家在送样,我觉得鹏鼎是比较领先的,有机会的。透镜部分,国内就是高伟电子,海外还有LG夏普等等。苹果的第一个新产品可能还是会海外供应商优先的,说实话这个产品方面和中国供应商是没有那么直接的关联的。
Q:需要多少颗摄像头?
A:15颗。中等档次的需求吧。距离侦测,生物识别(类似face ID的规格),影像录制,这三种用途。
Q:长期会是什么形式?
A:现在是头盔,2025年做成眼镜,2030年之后做成隐形眼镜。
Q:指纹识别?
A:2022H2的iPhone14,我们看到苹果对屏下指纹的测试是比较积极的,届时有可能会用的,毕竟疫情是催生了戴口罩的习惯。详细的细节等到年底的时候会更清楚。
Q:今年笔电出货有2kw吗?
A:没有吧,1.7~1.8kw。
Q:iPad如何预测?
A:2021H2有个新版的iPad mini,mini是很多年没更新了,应该会卖的不错。
我刚才说到明年miniLED翻倍,是有iPad贡献的。
今年iPad差不多6kw吧。明年估计个位数增长。
来源:调研纪要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