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周传出量化交易在全市场成交量中占比颇大的消息之后,此事的热度一直在提升。9月6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正式提到了新型交易方式的监管问题,显示此事已经引发监管关注。
易会满提到,“在成熟市场,量化交易、高频交易比较普遍,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定价效率的同事,也容易引发交易趋同、波动加剧、有违市场公平等问题。最近几年,中国市场的量化交易发展较快。交易所对入市资金结构和新型交易工具如何看?希望大家做些思考。”
有意思的是,易会满表态之后才过了一天,市场进一步传出监管目前正在对九坤、幻方、天演、明汯、灵均等头部量化私募做窗口指导以及现场约谈,可能要求降低频率并限制规模的消息。一时间,量化交易大有做实成为连续35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幕后推手”的意思,各方面的担忧也有升温的势头。
但实际上这种担忧大可不必。从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7月份阳光私募的规模大约在5.5万亿,若量化基金占比20%(2020年该数据是18.9%),那么量化私募基金的规模约是1.1万亿元。此外,虽然高频交易的换手率很高,但在量化交易的占比约是30%,更多的是中低频交易。全市场换手率更可能在15%-30%之间,由于量化普遍降频,交易频次只会更低。
假定量化交易的规模1.1万亿,以换手率20%计算,交易量约是2200亿。就算按100倍的交易建仓频率计算,也仅仅是4400亿元。而100倍的交易建仓频率,约是2.5天左右换一次仓,这已是非常极端的数据了。
同时,沪深两市成交额上周虽然最高达到1.7万亿,但考虑到交易所公布的都是单边数据,两市双边成交额实际应为3.4万亿元。因此,量化交易在全市场的交易占比不可能高达50%之多。另外,量化交易需要向监管报备,包括交易量、交易频率、交易的股票品种等数据均在监管视线之下,不会出现市场担心的“监管盲区”问题。事实上,这也是量化交易与场外配资最本质的区别。
笔者认为,量化交易之所以引起全市场的普遍关注,除了以上技术性的担忧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流动性宽松的情况下,市场的分歧有所加大,以至于今年以来业绩表现较好的量化交易产品,就成为了市场资金对走势找不到合理解释后的唯一解释。
量化交易在国内起步晚,近一两年才获得快速发展。去年以来,公募基金发售“秒杀”,今年各种量化私募也“秒杀”,产品上规模很快,量化私募的规模也快速突破百亿门槛,涌现出许多年轻化百亿量化私募。
从长远看,这一波市场对量化交易的质疑平息之后,反而将有助于这一新型交易产品的普及。从机构的角度来说,未来采用多策略并行、组合交易、有效控制规模,有助于减少系统性风险。从监管的角度来讲,借这个机会对已经有所发展的行业进行全面梳理,掌握更为详尽的后台数据,对完整把握市场是有很大帮助的。
(文章来源:财联社记者 刘超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