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金斧子,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首页 > 私募社区 > 【水星价值一二级联合研究】很多小市值公司为什么做不大?——100亿以下公司痛点
【水星价值一二级联合研究】很多小市值公司为什么做不大?——100亿以下公司痛点
2022-05-19
214
0

2021年,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表现并不尽人如意,尤其50亿市值以内的上市公司交投极其清淡,成交量少的可怜,甚至机构调研、公司研报都鲜有发生,根本得不到机构资金的“关照”。

中小市值上市公司做强做大面临很多的痛点,如果不改现状,越来越边沿化是迟早的事情。

作者:张廷峰 蒋国云

“你们的市值不到100亿元,我们根本不看!”这句话伤了很多上市公司的心。


也有很多散户投资者投资于一些中小市值的股票,一套就是3年,甚至是10年,总是指望奇迹的发生,但是,只要上市公司不发生变革,解套是小概率事件!


上市公司不再是稀缺资源,100亿元市值以下的公司越来越难以获得市场的尊重,有些30亿元市值以下的公司甚至遭受变相的凌辱!


回眸2021年,虽然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新冠疫情反复,导致企业盈利分化、全球供应链紧张等问题依然存在,但A股市场整体经受住了考验,保持了年线三连阳的态势。


在整个市场表现越来越强势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冰火两重天的格局:


1,上证指数时隔28年后再次收获年线三连阳:时代伯乐坚定地认为,中国居民资产配置正在从房地产迈向权益类资产。


2,注册制的推行,加速了股票的发行,2021年,发行股票超过550家,创历史新高。


3,市场的结构性分化特征极为明显:沪深两市并非出现普涨格局,而呈现出来的更多是分化,能代表未来、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诸如:碳中和、元宇宙、硬科技领域的各细分龙头公司强者恒强、强者愈强。


4,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进一步贬值。


近几年来,重组上市案例越来越少,这既与监管趋严有关,也显然与科创板、创业板实行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有关。在这样的背景下,IPO将成为企业上市的重要渠道,重组上市将逐渐边缘化。不仅如此,全面实行注册制后,垃圾公司、股市“不死鸟”将遭遇投资用“脚”投票,有利于加速出清劣质上市公司,达到净化市场环境的目的,由此会进一步压缩中小市值上市公司的生存、发展空间,中小市值公司的“痛点”将继续加剧,如不改变则面临成为“僵尸股”,甚至不排除被迫退市之结局。


2021年,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表现并不尽人如意,尤其50亿市值以内的上市公司交投极其清淡,成交量少的可怜,甚至机构调研、公司研报都鲜有发生,根本得不到机构资金的“关照”。


这种情况下,时代伯乐相信,每家中小市值的上市公司都有一种焦虑感:主动出击,担心找死;坐以待毙,是等死。因为,中小市值上市公司做强做大市值面临很多的痛点,如果不改现状,越来越边沿化是迟早的事情:



01痛点:依靠自身力量,难以突破自己,更多是低水平重复,所以,很多上市公司市值总是在徘徊,还期待奇迹的发生


可以把人的认知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第二层,知道自己不知道——对未知领域充满敬畏,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并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第三层,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第四层,不知道自己知道——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一个公司行不行,其实就看CEO,CEO就是公司的天花板!


投资就是投人,投资就是投团队!


一个人财富的多寡,一个公司市值的大小,穿透来看就是认知的变现。笔者通过总结和统计多年来的中小市值变化规律,得出三个结论:


上市后有一个规律:能否突破200亿元市值是检验上市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而这个窗口期只有6年左右时间;


市值3年徘徊的公司,如果没有外来强大的作用力介入,只有不到1%的可能性,市值能够发生重大变化;


注册制下,中国股市最终会趋向于美国和香港股市,市场上90%以上的上市公司市值在10亿美元以下,且长期徘徊。


尽管行业不同,商业模式各异,但真正拉开市值的的决定因素还是人的认知,尤其“领头羊”董事长的认知,有些董事长经过千辛万苦把企业搞上市,可拒绝再学习、视角狭窄、自以为是,导致的结局只能是公司内卷,组织僵化,发展迷茫等,呈现的结果就是市值越来越小。截止到2021年7月底,沪深两市A股,市值不足200亿占比83%,市值不足100亿占比66%,市值不足50亿占比44.5%,我们与50亿市值以内的上市公司董事长接触,或与同行交流时他们与这些小市值公司董事长接触得出的结论大致类似,都是认知的局限,或者说处于一种认知遮蔽的状态,苏轼有句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想市值提升,或者说公司发展质的变化,只能通过持续的学习,不断迭代自己的认知,比如:招聘牛人、聘请外部专家、组织变革、投资并购等。


TCL集团和华为如果没有外部咨询机构的帮助,不可能在变革中胜出!即使是TCL收购老牌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中环股份,收购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聘请咨询公司做组织变革!结果在团队基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公司业务发生重大变化!


02痛点:做强做大公司主营业务难,很难形成垄断局面


企业做不大的原因往往有几点:


1,企业的主营产品所处的行业空间小;


比如企业的产品对应的市场容量较小,如果本身就只有十几亿元市场空间,任凭企业主如何奋斗,也很难将企业做到几十亿元的年产值。还比如,由于市场竞争门槛很低,导致能供应产品的企业数量庞大,也将导致企业极难做大。还有的企业,所供应的产品,虽然都不属于上述一些情况,但因其市场上可替代的产品种类和数量极其巨大,也很难有成长为大型企业的机会。


2,产品的行业占比小,影响力小,没有击穿阈值;


一般来说,一个公司的产品在细分行业内有“1、4、7”法则,也即占比10%在这个领域内有参与权,40%有话语权,70%有定价权,而如果一个公司在行业内占比较小,则就会导致在整个市场的影响力有限,相反如果击穿了行业阈值,那么资本市场给出的估值就会相对较大,同步就会呈现到市值上来。很多企业非常喜欢多元化,往往满足于在市场中占有一定比例,而不是追求垄断,殊不知纵观世界,几乎没有一家企业多元化能成功的走到最后,反而我们更多看到的都是血淋淋的案例,诸如恒大、宝能、格力等。


3,产品难以规模化和标准化。


以定制化为主要模式的公司做不大,这是市场给出的固有认知。定制化优势:第一是成本优势,适时供应,适时库存,适时生产;第二通过差异化的产品,提升竞争优势;第三则是溢价效应,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但劣势同样明显:在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多功能化的熟练工人以及高水平的设计方面的人才,成本开支较大;其次管理及协调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工作量加大,按照顾客需求进行生产,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差异性大,加之消费者的需求量有限,因此企业实行定制生产必须在管理,供应,生产和配送各个环节上,都必须适应这种小批量,多式样,多规格和多品种的生产和销售变化。


03痛点:对外进行产业投资难,难以打造生态圈


不投资是等死,投资是找死!


在中国,上市公司是万里挑一的企业,有辉煌的过去和现在,其经营团队往往无比自信,但是,为什么在过去很多年的时间内,90%以上的投资项目是失败的?我们认为中小市值上市公司自己建立投资团队、亲力亲为,面临三大挑战:


1,成本因素:除非每年都进行大规模投资,达到规模经济,才有必要自己建立自己的庞大团队,否则,违背了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客观规律。


涵盖募、投、管、退的话,至少每年开支3000万元以上。这个管理规模对应至少应该在25亿元人民币以上。


2,核心人物:投资水平的高低本质上取决于领军任务,而这样的人极难物色:水平高的话,要么自己干,要么出价极高;水平不高的话,投资损失更大。


自己培养的话,一方面低频的投资行为,难以培养,另一方面,一旦成熟,也就跳槽离开。


3,决策机制:容易形成封闭的决策体系,熵增定律会发挥主导作用,导致决策差错率居高不下:上市公司通常都是董事长向团队喂项目,小规模的投资团队沦为背书机器和举手机器。


投资本身是一项极为专业的行为,董事长再伟大,也有自己的能力边界,往往只熟悉时代伯乐三曲线中的一条。

企业的发展路径不是连续性上升的过程,而是不断的非连续性跳跃式发展,所谓基业常青,就是不断跨越非连续性。


上市公司需要形成自身的核心业务赛道和核心竞争力,拥有话语权和主导权,这需要通过产业基金、并购、定增等资本手段,不断布局上下游投资,实现横向及纵向的业务拓展,构筑核心壁垒。而这些业务的开展往往需要从论证-研究-了解-熟悉-决策一系列的构成,还需要反复的验证,也即形成体系化,如此成功的概率方会大大提高,多数上市公司想拥有这个体系,需要打造一定规模的团队,从成本、效率以及可行性上显然在中小企业上市公司里并不现实。


04痛点:实现非连续性发展难,难以做到基业长青


所谓基业长青,就是不断跨越非连续性,在一个产品或者一个时代结束的时候,能够顺利开启第二曲线,从而等于续上新的生命。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而事实上做到持续发展10年以上都是难事。中国中小企业数量近5000万家,但残酷的事实是企业平均寿命较短,据统计,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而在美国与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分别为 8.2年、12.5 年;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至8年,与欧美企业平均寿命40年相比相距甚远。中国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一直重复走着“一年发家,二年发财,三年倒闭”之路,能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能上市者更是凤毛麟角,截止到2021年底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量仅为4769家,这个占比甚至不到万分之一。

企业寿命之短,探其究竟,客观事物发展是非连续性的,而我们只能生活在连续性假设之中,我们相信今天发生的事物,明天依然发生,因此,一旦发生非连续性时,我们往往难以改变。不管曾经多么辉煌的业务,都迟早会丢失成长空间,面对这令人不快的现实,公司不得不周期性地进行业务重塑,这种自我连续的能力,也就是从业务熟悉的阶段跳动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能力,正是区分卓越绩效企业与昙花一现之流的关键。


而想跨越这个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曲线,由于企业内部原有团队的能力、人才配备、竞争力等都有局限性,想去改变极其困难,往往需要企业“外脑”的帮助,这些“外脑”包括战略和咨询机构、品牌和营销咨询机构、行业发展咨询机构、资本市场咨询机构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只能靠外部的专家来改变认知和决策的盲区。据悉,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几乎100%都请过管理咨询公司,60%左右的公司拥有自己长期合作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而我们的民族骄傲华为,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这些知名企业无一不是通过聘请“外脑”来指导或牵引企业发展改变,保持持续的活力和发展力。


05痛点:不熟悉和不擅长资本市场的语言,难以获得机构投资者的青睐


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小市值的上市公司本身受到市场关注度就不高,如再不主动向外宣传、发声,就会落得默默无闻的尴尬境地。应积极主动的通过发掘和有效传播上市公司包括基本面、成长动力、商业壁垒、竞争优势、股东结构、领军人物及企业文化等投资亮点,使得上市公司的核心价值被资本市场认可,并尽可能地及时反映在其估值中;亦或通过树立与维护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品牌美誉度,官网(包括微信、微博)、股吧、股票咨询交易平台、百度搜索等对外的所有展示讨论上市公司的信息,搭建资本市场人脉,建立并维护资本市场买卖方、财经媒体、关键意见领袖(KOL)中的核心支持者群体。


1,找到价值被低估的病根;


价值传播是双向的,找出上市公司不被资本市场关注与认可的真正原因,上市公司的市值被“低估”,需要与资本市场核心卖方和买方进行非正式交流,展开对该上市公司的独立口碑调查,目的是收集市场对该上市公司价值“低估”的反馈,是什么造成了上市公司的价值被低估了,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核心“担忧”,一旦资本市场开始跟踪上市公司,即买卖方分析师开始覆盖,那么自身关注度就会提升,最终使得自己的过往业绩和可预测的未来业绩充分反映资本市场给予的股价与估值。


2,制定有说服力的资本市场投资故事;


根据资本市场的反馈,找到该上市公司价值被低估的病根后,还需对症下药。针对资本市场目标价值传播对象,制定出展示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有说服力的投资定位及支持佐证,即投资故事,核心是要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而非上市公司的角度。


制定有说服力的投资故事既要非常符合上市公司的成长动力,切合上市公司和所处行业特点,也要非常了解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偏好。一个有说服力的投资故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投资故事需要反映在所有上市公司公开资料中,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其目的就是使上市公司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标的,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3,开展有针对性的传播;


此阶段的核心是筛选确定第一批传播对象。往往此时的上市公司交易量稀疏,不被资本市场里的投资人所关注。


第一批传播对象需要并包括能够相对迅速覆盖上市公司有影响力的卖方分析师或者能够相对迅速建仓股票的买方机构投资人,因为这些有影响力的卖方分析师或者买方机构本身自带流量,他们起到帮助上市公司“点燃第一把火”,引起资本市场关注的作用。


此时上市公司董秘也应该积极邀请各公募、私募机构、券商等去公司参观交流,详细介绍上市公司,尤其展示自身核心竞争力及未来发展潜力,使之机构对公司未来发展、业绩增长更加笃定。


4,主动进行信息披露,引导造势。


讲好资本市场的故事单靠法定信披是不够的,因为法定信披不太容易吸引到资本市场的眼球,还需外部合作机构帮助上市公司策划,将上市公司信披信息更广泛的传播出去,争取更多资本市场的眼球!


主动披露的信息需与投资故事一致,目的是使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更快地被资本市场了解与认可;主动披露的信息需要对称,且具权威性,先以公告的形式发布到交易所网站上,再进行二次传播,包括新闻稿、媒体报道、分析师报告等,起到进一步造势的作用。


即便是法定信披,也需要根据投资定位加以讨论阐述,特别是定期业绩公告,尤为重要,需要就除财务数据外的行业数据、核心业务指标进行主动披露,将上市公司的竞争壁垒和成长动力加以明确的阐述。这个阶段,需要辅之卖方分析师正在准备覆盖,主动信息披露和媒体造势可以助力卖方分析师向买方机构客户推荐该上市公司的股票,加速卖方出具首次深度覆盖研究报告和买方机构的进场买入。


06方案:我们如何解决这些痛点


人世间一切痛苦来自于我们的不专业和对事物底层逻辑缺乏认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屈原


做企业实际上就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比的是谁跑得远并非一时谁跑得快,跑的途中有诱惑,亦伴随巨大的困难,甚至有想放弃的时刻,但不管怎样,要想赢得胜利只有具备超强的毅力、咬牙坚持,别无选择,做企业何尝不是如此。


尽管在带领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多元化的诱惑,组织僵化的痛苦,业务停滞不前的烦恼,但只要系统性的做好公司发展的方方面面:集全公司之力在产品上不断的加大研发力度,创新迭代,注重知识产权,提高附加值;在销售上打破知识的诅咒和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自身的品牌力;在组织上使命、愿景、价值观清晰、笃定,生产,销售,供应链等效率的提升,公司上下抱有工匠精神,在自己所在的细分领域做深做透;在资本上既要扎扎实实做好公司业绩,又要“迎合”资本市场的喜好,传达资本市场语言,使之资本市场更加了解本身价值,又可预见更加确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小市值上市公司做强做大的痛点完全可以解决。


来源:时代伯乐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尚未登录,请 后再评论
发表
  • 所以不能再像以前市场普遍运用的Excel表格筛选式挑选标的了,而是基于投资逻辑,从行业景气度和企业基本面去精选优质标的
    2022-07-14 15:15
  • 投资就是投人,投资就是投团队!
    2022-05-23 17:30
  • 中小市值上市公司想要做大做强 还需要突破
    2022-05-23 14:44
  • 177****0660
    持仓用户
    投资就是投人,投团队
    2022-05-23 14:18
  • 分析的非常有道理,这确实是痛点之一。
    2022-05-20 15:08
持牌机构 / 强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