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周流动性水牛到来,权益市场一片火热,而量化股票策略业绩似乎有些遇冷。上一周(8/11-8/15)市场量化策略超额出现明显下行趋势,且出现负超额表现。为什么量化策略超额会下滑,这种策略还有配置价值吗?
量化股票策略的利好因素
一、充裕的市场流动性
充裕的市场流动性能够容纳较大规模的量化资金进出,提高交易实现的效率。尤其对于中高频策略而言,好的市场流动性是策略顺利进行的保障。近期,由于存款利率下降与地产市场低迷因素,股市逐渐成为居民资金蓄水池,增量资金不断流入市场。8月以来,市场成交额不断上冲,两融突破两万亿,南向资金也持续不断流入,市场流动性达到较优状态,对当下量化策略交易是一定的优势。 二、较低的市场行情集中度 相对于主观股票多头,量化股票通常持股数量多且分散。如果市场行情集中于某几个行业/部分股票,则不利于持仓分散的量化获取收益。此外,若市场行情由单一因子驱动,模型内没有该因子的策略则无法捕捉机会。相反的,若市场由多因子驱动,引发行情的因素多变,则更有利于多因子量化策略的运行。今年以来,市场行情轮动明显。可以看到7月以来板块轮动速度很快,较少行业能持续集中上涨,这对量化策略运行也是有利的。 三、小市值风格主导 量化策略在小市值板块更有优势,由于市场有更多的中小市值企业,在机构覆盖不足且企业复杂数据较多的情况下,机器模型主导的量化策略更适合在小市值板块创造超额。今年以来,小市值风格相比大盘中盘整体是走强的。近期量化产品超额承压,也是由于小微盘强势风格长时间后的涨幅下行影响。 量化股票策略历史表现 回顾历史,近几年量化股票策略业绩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有所起伏。 2020-2021年的结构性牛市行情中,基于个股分化、热点分散与风格轮动等特点,量化选股与指增基本上都能做出不错的业绩。 22年受美联储加息、疫情防控与地产动荡等因素冲击,市场流动性收紧,市场整体震荡明显,除了中性与债券相关的稳健策略,股票相关策略可以说是全面受创。 23年市场则呈现极致的风格分化,基于中特估概念与人工智能概念的景气度高度集中,除了前期由于资金逃离至于基本面数据相关性较低的微盘导致微盘指增业绩尚好,其余指增都收负。 24年年初由于雪球事件等因素导致微盘暴跌,进而推动量化行业的监管完善。924行情后,市场开始反弹,量化股票策略业绩出现分化。 今年以来,由于货币政策不断宽松、存款利率不断下行,地产市场也持续维持在偏弱状态,但宏观数据始终没有大幅修复的表现,市场资金涌入小微盘,流动性改善。而市场热门板块也在持续轮动,AI、军事、制造业、医药等多个板块轮番上涨,更有利于选股模型运行,因此上半年量化选股与微盘指增业绩尤为突出。 因此,可以看出量化股票策略尤其受益于结构性牛市或者震荡市中,且受流动性与行情分散程度影响大。 量化股票优势仍在 流动性持续宽裕:当前,市场依旧处于由流动性驱动的牛市行情。截至8月20日,南向资金本月已累计净流入773.6亿元,全市场七日日均成交额也接近2.4万亿,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此外,央行近期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体现其将继续推动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态度,表示将持续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充裕的流动性环境有望得到保障。 行情集中度预计分散:当前,7月PMI与7月社融均显示当前我国内需仍在缓慢修复,居民与企业的信贷主动性仍有待提高。虽然前期火热的反内卷概念在PMI数据中有部分显现,但实质效果的落地仍需进一步政策的出台与时间验证。宏观没有大幅改善的背景下,市场预计依旧呈现板块不断轮动的趋势而非全面上涨行情,这也将有利于量化股票策略的运行。 因此,基于当前长期水牛行情背景,量化股票依旧具备配置价值。从是否锚定指数角度,量化股票分为指数增强产品、全市场选股的量化选股产品: 1)从金斧子跟踪产品的平均收益来看,今年以来量化选股策略平均收益为43.69%,较中证1000指增产品(37.37%)有优势,部分产品收益也超越中证2000指增产品,由此在精选管理人(投研、策略、规模)等背景下,量化选股一定程度可以替代中证2000以内的指增产品; 2)小微盘近几年涨幅明显,相关的指增产品进攻性更强。近期小微盘在前期涨幅火热的背景下有所收缩,短期内可能会面临一定震荡。但调整带来的拥挤度下降也恰好是布局的时机,大盘一旦无法持续强势,小微盘依旧是资金青睐板块。相当于短期内小微盘有所调整后,投资者可以考虑低位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