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余年,大量产业投融资和企业顾问工作都围绕着“行业是否具备未来增长空间”展开。产业链能否扩张、政策是否支持、资本是否愿意投入,以及资本市场对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认可,这些都是判断一个行业潜力的重要参考。在梳理长期政策与产业演变的过程中,海洋经济的价值凸显出来。
海洋经济增长的三大方向
要真正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建设能力必须先行,其核心可概括为三个方面,这三方面也是未来一段时间海洋经济增长的重点:
第一是海洋工程能力。海上经济行为陆地经济行为的最大区别在于物理空间的可依赖性。海上桥梁、海底隧道、海上平台、钻井设施等工程建设,是一切海上经济行为的物理空间前提。没有工程能力,海洋空间无法成为可持续利用的生产空间。
第二是海洋装备体系。包括船舶、海工装备、海底机器人、海上风电设备、深海采矿装备、无人艇等。这些装备决定了在海洋空间中可以作业的范围、深度和效率,也是产业能否落地和产业链能否延展的关键。
第三是海洋新基建。海底电缆、海洋监测网络、智能传感系统、海洋数据采集与传输能力,以及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专业大模型,正在使海洋从“难以观测、难以计算”逐步走向“可分析、可预测、可利用”。例如“海悟”大模型的出现,标志着海洋数据资源正在进入可规模化应用阶段。
这三方面共同构成了开展海洋经济活动的底层支撑。只有基础能力成熟,海洋空间才具备承载更完整产业体系的条件。
海洋经济增长的三大新趋势
近几年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产业链正在从传统行业走向多元结构化体系。
一方面,产业版图持续扩容。
从近岸渔业、海港航运,到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光伏、海洋生物科技、海底资源开发等,多个新兴业态开始形成规模。一些沿海省份已经将海洋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结合,推进装备制造、资源利用和产业融合的创新探索。
另一方面,技术驱动的力量被快速放大。
智能监测设备、无人化装备、海洋大数据平台和专业大模型正在改善海洋数据匮乏的长期限制,使海洋空间具备数字化管理能力。海洋经济因此第一次具备了向深海推进、向规模化发展、向“可计算空间”演化的可能。
此外,可持续发展成为海洋产业的必然要求。
海洋牧场的生态化建设、风电与渔业的融合模式、海洋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实践表明,在保护性开发的前提下,产业升级与生态平衡可以兼顾,也更符合未来的国际趋势。
整体来看,海洋经济正在经历从资源依赖到技术驱动、从单点行业到多元融合的结构性转变,这也是蓝色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原因之一。
海洋经济长期增长的三大支点
回看这些年的产业变化,海洋经济之所以具有长期价值,主要来自三个逻辑。
首先,海洋是新的增量空间。陆地资源已经相对贫乏,产业发展空间有限,而海洋为产业拓展提供了新的物理与经济空间。
其次,关键技术能力正在成熟。过去制约海洋经济的瓶颈——工程能力、装备能力、数据能力及服务能力——正在被逐步突破。这些基础能力一旦具备,产业扩张就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第三,国家战略方向明确且持续。从海洋强国建设到蓝色经济发展,从政策规划到区域示范,海洋经济不是短期议题,而是长期结构性和新增长方向。
对企业来说,这是新场景、新业务和新产业链的机会;对资本来说,这是一个长周期、重基础设施、重投入和稳健回报的产业群;对产业研究和政策制定来说,它意味着未来发展方向和重要的产业布局。
周华 | 文
周华是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长期专注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投融资,持续走访相关企业并孵化相关项目,推动海洋经济在法律、资本与产业协同中的实践探索。近年来,周华律师团队提出“万千百十亿工程”,即截至2030年跟踪万家涉海企业,拜访千名涉海专业人士,收集百篇涉海产业政策文件,投资十个涉海项目,投资金额达亿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
作者:周华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