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关注资本市场、盯投资新闻,那鲍威尔演讲,你肯定刷到了。
我猜,多数人跟我一样,看完第一反应可能是:他到底在讲啥?为什么全世界财经媒体都在转?
别急,我们先从头说起。鲍威尔是谁?他是美联储主席,全世界「钱的操盘手」,一句话能让市场翻红,也能让全球资产抖三抖的人。
他的每一次发言,市场都要掂量几遍。因为除了观点,更是信号。
而这次,他讲的主题叫「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听起来枯燥,像一场央行内部的财务汇报,但其实,这是一次政策立场的转向声明。
因为在过去三年,美联储的关键词是「通胀」;而这一次,鲍威尔反复提到的,是「稳定」。
听起来只差一个词,可意味完全不同。这场看似技术性的演讲,释放了一个更深层的信号:美联储底层逻辑,正从「控通胀」转向「稳系统」。
01
怎么理解呢?它的意思:得先看过去这几年,美联储是怎么「折腾水管」的。
简单说,从2020年到现在,美国的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叫放水救命。
疫情一来,经济全停,美联储几乎把水闸全开:零利率、大规模买债,拼命往市场里灌钱。那时,他们怕金融体系塌了。所以,得印钞、印钞是强心剂。
那第二阶段是什么?叫:抽水灭火。
啥意思?2022年开始,通胀飙升,美国人买瓶牛奶都觉得贵,美联储开始连环加息、缩表,就是往回抽水。通胀是被压住了点,但问题是:你水抽太快,池子会干。
怎么办?第三个阶段,现在:稳水压。
鲍威尔发现,水位太低,银行开始渴了。去年硅谷银行暴雷、债券暴跌,其实都跟流动性紧张有关。再缩表,系统的「血压」就可能崩。
所以,换个思路把:
过去是“水太多要放掉”,现在是“别再抽干,系统要稳住”。
这是他口中的「充足储备框架」,让银行账户里永远有足够现金,别哪天突然取不出来。
美联储手上有个巨大的资产负债表,说白了,是一个「钱池子」;他们之前一直在缩,把市场里的钱往回收。鲍威尔现在说,池子缩到头了。
原话:未来几个月内,我们可能接近「停止缩表」的点。
这话的分量很重。因为在华尔街听来,这是给市场打预防针:我不会再继续收水了。
你可能问,不缩了?你要放了吗?不是的。鲍威尔很谨慎,他怕重复疫情那套「放太猛、收太急」的错误。所以,他强调,这次要「充足但不过量」,意思是,水要够流,但不能再泛滥。
为什么他这么纠结?
因为现在的美国银行系统真的「紧」。隔夜逆回购(也就是美联储的「备用水库」)余额掉得差不多了;很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也下降。
一旦再抽下去,短期利率就可能乱飙。鲍威尔特别怕这种情况,2019年9月就爆过一次,当时市场几乎干涸。
所以,这次他一边说「缩表还在继续」,一边又加了一句「我们会非常谨慎」。
我看到这里,从解读角度,只想说一句,他打了一个信号弹:不再用硬动作(加息、缩表)去控通胀,要靠稳定系统的方式,去稳住整个经济。
说白了:
从「控价格」到「稳系统」;从「政策工具」到「心理平衡」。
这是美联储近十年来的一个转折点。
鲍威尔开始意识到,真正让市场崩盘的和通胀没关系,是信心,它要守住「信心」这口气。
02
可问题是,为什么偏偏现在?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要把「稳系统」讲得这么重?
很多人看完鲍威尔这次讲话的第一反应:咦?他怎么突然变温柔了?
没错,以往鲍威尔,总语气强硬、逻辑直接,动不动就「我们会坚持把通胀压到2%」;这次,他突然开始讲「稳定」「谨慎」「充足」。
因为形式逼得。
我们得明白,美联储发言,从来不是随口一说,它经过一整套模型、会议、政治气候、金融信号计算过的结果,他这次放缓语气,是被「现实」折服了。
折服在哪呢?
过去两年,美国经济数据确实比想象中硬,GDP、消费、就业都撑住了,可问题是——它开始软了。
鲍威尔提到一个细节:
就业增长放缓、劳动参与率下降;什么意思?「愿意出来工作的人少了,找到工作的人也没那么多了」,看起来失业率还低,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在减弱。
这就像一个人外表挺精神,其实肾被掏空一样,如果这时,你还逼他跑步,他可能直接趴地上。
鲍威尔心里清楚,美联储再紧一点,就业就可能断崖,所以他说:「我们要平衡通胀与就业目标。」说白了,
「我不能再光顾着打通胀了,人都快扛不住了。」
好吧,还有一个重要变化,通胀的性质变了。这又是啥意思呢?
现在的通胀,不再是大家工资涨、消费热,是被外部因素推起来的,比如关税、供应链、油价;鲍威尔提到,核心PCE通胀2.9%,略高于年初,但主要来自「关税效应」。
这句话听起来轻描淡写,实际是在划线:
「不是我们印钱的问题,外部政策导致的价格传导。
什么意思?
把锅甩回去:我不要再靠加息硬压通胀。所以,从这一刻开始,美联储的逻辑,悄悄从「压价格」转向「稳系统」。
他承认通胀还没完全回到2%,但那已经不是首要目标,现在首要目标是,别再搞出新的系统性问题。
要说第三点,银行系统在「渴」,流动性太差了,这可能是鲍威尔语气软下来的直接原因。
过去几个月,美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明显收紧;美联储用来吸收市场闲钱的「隔夜逆回购」余额,从高点一路掉到了低位。这就像备用水库快见底。再缩下去,短期融资利率会乱飙。
2019年9月那次钱荒,短短几天,回购利率暴涨到10%,那种画面,没人想再看到。鲍威尔显然不想踩到同一个坑。
所以他说:我们会非常谨慎。
说白了,「我不会再硬抽了,你们放心,踏实点;他现在更担心信贷系统崩,因为只要信贷崩,美联储就得出手救市——又得放水,前功尽弃。
最后最后,别忘了,明年美国要大选。
在这种时候,美联储的每个动作,都会被政治放大。如果经济突然下滑,谁背锅?鲍威尔。如果失业率飙升,谁被骂?还是鲍威尔。
你作为一个上班族?扛得住?开玩笑。
所以,这次演讲也是政治信号:我会稳着来,不会再乱动,别搞我。
他要确保在选举前,美国经济别出幺蛾子,不管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不会希望美联储成为「制造衰退」的元凶。
所以,你看,这次鲍威尔发言是一场预先沟通,他在做提前「塑造预期」。他知道市场听得懂弦外之音。
只要他说「谨慎」「充足」「稳定」,市场就会自动往「收紧周期接近尾声」的方向解读;这就是美联储惯用的「心理战」:用语言,替行动铺路。
如果你要让智远说啊:
鲍威尔现在开了一辆车,不想踩油门,也不想再刹车;他双手扶稳方向盘,只求车别TM颠了。
03
说实话,我和AI一起,读完这次演讲,有个特别强烈的感觉:鲍威尔连「做事方式」都变了。
现在,美联储越来越像在「说服市场」,它想靠「说什么、怎么说」去稳人心。换句话说:货币政策,开始从「物理操作」变成「心理博弈」。
过去十几年,美联储的要工具是动作:
一旦通胀起来,就加息;一旦经济下滑,就降息;疫情来了,就放水;资产泡沫大了,就缩表。
这些动作真枪实弹。问题是,副作用太大。加息太快,会压垮银行、刺破债市;放水太猛,会推高通胀、制造泡沫。
鲍威尔心里很清楚,美联储就像一个被市场「反向控制」的医生,一出手,病人就要么过热、要么休克。所以,他现在学聪明了,不靠刀,不靠药,靠「语言疗法」。
哈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语言变成了真正的「工具」?因为市场早就「前置反应」了。
别忘了,全球交易员、基金经理、分析师,每天都在琢磨美联储在想什么。他们不等你真的加息降息,就提前调仓。一句话、一个语气的变化,就能让资产价格先行十步。
这是所谓的「前瞻指引」。
简单说,真正影响市场的,是市场对政策的想象;不是政策哇。
所以,语言艺术,是新型货币政策工具。鲍威尔要做的,是「控制市场的想象力」。
这是原话。
听上去玄,其实很实在。他只要用几个词,就能调动数万亿美元的情绪。「坚持」意味着继续收紧;「观察」意味着观望;「谨慎」就意味着周期可能到头。
一句话,市场立刻懂。这不香吗?
所以,说话方式的变化,代表策略的变化;现在他更像在安抚所有人,我们会谨慎地平衡风险。
差别在于以前是「强硬塑造信任」,现在是「温和维护信心」,他知道,再给市场一针强心剂,它可能直接心梗,所以,他理解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钱靠信任流动。
这就是为什么,鲍威尔整篇讲话都在「解释」、在「沟通」、在「铺路」。他要的,是市场相信。
这也是现代央行的新逻辑:政策,不是数字游戏,是一种叙事管理。
从「动作」到「语言」,从「操作」到「叙事」,这是现在的货币政策:一个更温和、更复杂、也更像心理学的游戏。
如果要我来说哇,我认为:
在AI时代,连货币政策也开始讲故事了;当世界最大的钱的操盘手,也开始靠「讲明白」来稳局,说明,钱放在哪,变成了一种信任关系。
04
写到这,有人说,这说明「通胀预期又回来了」;也有人说,这是「美元要走弱的信号」。但在我看来,黄金上涨,又来了。
为什么呢?
你可以把市场想象成一片森林。有的动物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而黄金,是那只嗅觉最灵的猎犬,政策风向一变,它第一个抬头。
为什么第一个抬头?因为鲍威尔这次讲话,最关键的信号是「缩表要停」。在市场语言里,这意味着一件事:钱不再那么紧了。
钱都开始松了,怎么办?
肯定最值钱的先抬头。因为它对「钱的松紧」比对「通胀数据」还敏感;很多人以为黄金涨是因为通胀,其实不是。
我认为,通胀是表象,真正的底层逻辑是:货币政策转向。一旦市场相信「最紧的时刻过去了」,黄金就开始动。
那么,为什么是黄金,而不是股市呢?
挺有意思的问题。股市看增长,黄金看信任、信心。鲍威尔说「稳系统」,意思是「我不会再让钱那么贵」,但市场理解得更深:
他不敢再搞崩系统。对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风险资产的天花板还在,但避险资产的地板抬高了。
抬高了怎么办?投资者不傻哇。他们知道,该保命时,不能再指望美联储抽水;所以,黄金涨得最早;股市,反而要等等。
好吧。再来看美元。
美元指数在短期内依然强,但那种强,是「强中带软」;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旦缩表真正结束,美联储的「硬气」也到头了。
美元的强,来自利差;而利差,一旦失去预期支撑,就会变成流动性压力。到那时,黄金会迎来第二波上涨;一句话总结:美元一松,黄金就能呼吸。
对了,还有一个信号是:债市。
这一块儿,智远没碰。最近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高位掉下来,这是机构在「预判宽松」,当收益率下行,资金自然往黄金、白银、债券这些资产流。
到时候,他们不会看鲍威尔说了什么的,反而会听他「没说什么」;比如:那句「我们会谨慎行事」,说白了,「我不会再硬来」;这时,黄金自然成了最安全的避风港。
所以,这次黄金上涨的本质,是「信任的溢价」。
过去三年,美联储通过暴力加息、缩表、喊话,让市场知道:它能控制局面。可现在,它自己开始怕了。
怕过度紧缩引发流动性风险,怕经济失速,怕政治后果,于是,它开始讲「谨慎」「稳定」,也开始重新定义什么叫「稳健的央行」。
当人们开始觉得「美元也不万能」,他们就会去找一个不会说话、不会违约的东西。那就是黄金。
如果你是普通投资者,看到黄金涨了别急着追,要看懂这轮逻辑的核心:周期的拐点,而在叙事上。这次的叙事,从「抗通胀」变成了「稳系统」;从「紧货币」变成「维信心」。
对黄金来说,是一次逻辑的重定价。
因为当世界最大的央行开始讲软话,黄金价值,就不再是金属,而是一种安全感。
这是智远看到的逻辑:黄金先动,因为故事,而鲍威尔,这次讲的,正是一个「信任重建」的故事。
好吧,当信任成为货币的锚,周期的判断方式也在变。
我们过去理解周期,总看GDP、通胀、就业、加息节奏,但这一轮,真变了——经济周期,正在被「叙事周期」取代。
钱的方向,由共识决定。
鲍威尔不敢再用「工具」硬掐系统,因为在今天的金融世界里,钱是一种网络效应,信任一旦崩塌,没有人能救得回来。
所以,美联储啊。央行行长的语气,像极了「品牌公关」的语气。
鲍威尔在做维持系统信任;投资者在寻找信任溢价;而我们在理解信任的故事。
当世界最大的钱的操盘手开始讲故事,我只能说:金融,现在成了人类如何管理恐惧与希望的艺术。
这是一个新时代,一个看不懂的时代。一个变化的时代;所以,你还在相信股票,还是,信任?我相信信任,用脚投票,又持续加仓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
作者:王智远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