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成本通缩,收入通胀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老百姓希望物价下跌,经济学家却希望上涨?》,原因在于,物价稳定或下跌对老百姓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物价每年2%左右的适度上涨,最大的好处在于资产价格的上涨,通常超过物价的上涨,带来资本性收益。
通胀的地区,通常企业的利润更高,而且员工加薪的机会更多,2020年以前,很多跨国公司的国外员工很羡慕中国员工年年加薪,而且自己收入八百年不变,本质上是因为当时中国长期中高通胀,而欧美长期低通胀,跟现在完全相反。
那么,到底应该生活在通胀的国家还是通缩的国家呢?有人来了一个发散型思维,可以生活在通缩的国家,赚通胀国家的钱。
不得不说,这个思路可以给100分。今年以来,出口对我国GDP的拉动可谓一枝独秀,本质就是这个道理,成本在通缩的国内,收入在通胀的欧美。
但这么做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并不现实,毕竟能赚到海外的钱的人不多。
但可以把这个思路拓宽一下,赚钱不一定靠工作,投资一样可以赚钱,特别是到40岁以上积蓄比较多时。一个税后年薪30万、可投资性资产500万的家庭,只要做到稳定年化6%,就可以让资产性收入超过工资性收入。
这么一转化,思路就来了,就是——
生活在通缩的地区,投资在通胀的地区(或资产)。
这几年,很多中产移民到海外后,就后悔了,因为如果你没有办法完全放弃国内的事业与资产的话,就是在违反这个原则,变成“资产在通缩的国家,生活在通胀的国家”。
那么,这个方法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又如何实施呢?本文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2/4
瑞士与日本的案例
要让这个组合有效,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你可以跨国或跨大类配置资产;
2、居住国的物价稳定或通缩,但不影响生活质量;
3、投资标的与居住国的通缩脱钩
这三个条件完全满足并不容易,中国人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外汇管制,资本项目不能自由流通,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解决,最合法的QDII就可以做到最基本的配置,而且目前还是免税的;
实际上,就是算是资本自由流通国家的居民的海外投资,也还要面对汇率的问题,还有双重征税的问题,还有投资成本的问题,也不容易。
赚钱的事,从来都不容易,不容易的事,只要能赚钱,做到的人就不会少,全球范围内,“住在通缩国家,投资通胀资产”的经典案例是瑞士和日本。
瑞士几十年来都是低通胀甚至通缩,瑞郎长期升值,进口更便宜,生活成本低,而且稳定,坏处是瑞士资产本身,股票和地产都不涨,瑞士中产阶级人人投资美元资产或新兴市场基金,叠加瑞郎升值,名义收益率更高。
大家更熟悉的例子是日本高净值人群投资海外。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长期通缩,物价几十年几乎不涨。在泡沫经济阶段积累了大量财富的日本中产阶级,处理掉国内的房产,买美国债券、股票、房地产基金、以及东南亚新兴市场高通胀国家资产。
我曾经分享过“渡边太太”的故事,标准的日本中产家庭,在大企业上班的丈夫获得稳定的收入,高学历的太太在家进行全球投资。
与“渡边太太”境遇完全相反的是那些资产被套牢在日本国内房产上的普通人,前半生积累的资产消失在长期下跌的房价中。
香港居民在00年代也有类似的机会,长期低通胀,利率被美元锚定,中产家庭大量投资美股和内地高通胀资产。
在理论上最优不代表你能做好,前提是你必须有全球资产配置能力、能管理汇率风险,并且通缩国的经济不要衰退太深。比如日元汇率波动风险就很大,常常抵消投资收益。
首先,我们要能够找到通胀类资产——最好是不用外汇的那种。
3/4
七类通胀资产
通胀资产,只是为了对应主题,随口总结的,并不是一个固定分类,我是指一组可以在通胀环境中保值甚至升值的资产。
通胀是一个物价现象,而投资是一个资产的范畴,两者说的不是一件事,但有一定的相关性,实际上通胀资产通常可以把物价上涨转换为资产价格上涨,我总结为七大类:
第一类:黄金白银等贵金属
我在“理解黄金投资”系列文章中分析了黄金与货币的关系:信用货币(比如法定货币)的本质是政府的负债,通胀的本质是信用货币超发,黄金是唯一的非信用货币,黄金的价值取决于几千年来的“共识”,本身非常稳定。
很多人总是认为黄金本身不创造价值,所以没有投资价值,这话本身没错,但所谓金价暴涨,那是站在美元等信用货币的角度,用美元给黄金计价,体现的是信用货币的贬值。
所以黄金是最严格意义上的“通胀资产”,只要有全球性的通胀,金价就可以持续上涨,就算是全球央行提高名义利率,对金价的抑制作用也只是在利率上升阶段,一旦加息周期停止,金价就会恢复上涨。
白银也是传统的贵金属,中国的“银本位”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20年代,只是共识程度不如黄金,又有一些工业用途,所以对通胀的反应不如黄金,波动更大,但仍然会保持一定的金银比,因此也是“通胀资产”。
黄金的价格是全球定价,通缩国通胀国都是一个价,国内购买方便,不涉及外汇,上不封顶,形式多样化,可以买实物金,可以买纸黄金、黄金ETF、黄金期货,是普通家庭“生活在通缩国家,投资在通胀资产”理念的第一选择。
第二类:有供给约束的大宗商品及资源股
并非通胀环境下的所有商品都能成为“通胀商品”,通胀往往导致投资过剩,商品供给充足,所以只有那些有供给瓶颈的商品,才能把成本转嫁到价格,实现涨价,最典型的是大宗商品,矿山不是想开就开,地里的农产品更是。
当然,前提仍然是找全球通胀国定价的商品,目前有石油、天然气、有色,但不是通缩国国内定价的商品,目前有煤炭、黑色、大部分农产品、猪肉牛肉等等。
不过,大宗商品主要的投资品是期货,不太适合普通人投资,替代品是有色、原油等少数商品有ETF,资源类上市公司的股票,主要适合有股票投资经验的家族。
第三类:通胀国家的高定价权企业股票
企业在通胀中,原材料、人工和地租等成本不断上涨,企业也要想办法给产品涨价,但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有定价的能力,有些企业在通胀中涨不过成本,有些企业可以涨过成本,后者就是有定价能力,也是在通胀的环境中股价持续上涨的公司。
在2020年以前,中国持续20多年的长期通胀环境中,房地产、消费龙头都属于高定价权企业,所以那一段时间股市出现了很多类似五粮液、格力等长线白马。
美股的科技股也属于高定价权企业,所以以美股科技巨头为代表的纳指、近几年也持续超越其长期投资回报。
长期而言,高定价权的公司包括三类:一类是可口可乐等全球消费必需品,第二类是资源垄断类型企业,比如力拓、必和必拓、紫金矿业等,第三类是全球基础设施类公司,科技巨头其实都是科技基础设施类公司。
第四类,新兴市场股票
新兴市场一般都是高通胀国家,主要是政府为刺激增长,长期常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高通胀,股市通常表现较好。
但新兴市场也会遇到汇率长期走弱的倾向,因为根据购买力平价原理,长期来看,一个国家通胀高于另一个国家,其货币应相应贬值,以维持购买力平衡,加上财政赤字、外债依赖,推动本币贬值。
新兴市场股票最大的长期风险是汇率,对投资者的外汇管理能力要求比较高,不适合普通家庭。
第五类:通胀挂钩债券
通胀国家的债券虽然名义利率高,但加息导致资本利得为负,总体收益并不好,唯独有一类债券例外,就是通胀挂钩债券,比如美国TIPS,利息与本金随CPI调整,可以稳定保值,通胀越高,收益越高。
对于这些国家的家庭而言,通胀挂钩债券是典型的抗通胀资金,但对通缩国家投资者而言,就是利用通胀赚钱。
第六类:通胀国家的出租型房地产
通胀国家的出租型房地产也是典型的通胀资产,成熟市场的租售比与名义利率直接相关,房租又是通胀环境下最容易上涨的物价,加上地产本身在通胀环境下,也有升值的倾向。
这一类资产特别适合有大额资金在境外的家庭,如果嫌海外不动产管理太麻烦,或者没那么多钱,可以投资REITs(房地产信托)。
第七类:政策性通胀资产,比如中国的科技股
这是唯一涉及到A股的资产,为什么科技股在通缩环境一样可以上涨呢?
A股科技股主要是“新质生产力”“自主可控”和“AI+”这三个大方向,持续上涨主要是政策导向下,包括产业基金、专项债投资的财政和信贷资源高度集中,在半导体、AI、能源科技、新材料等行业,融资、订单、估值同步上升,形成局部资产型通胀。
政策性通胀也解释了,为什么货币宽松了两年,但从经济数据看,CPI/PPI持续走低,但股市却一路向上,本质上就是总量并不稀缺,只是流向不均匀,科技类资产的结构性资源通胀。
宏观通缩与结构性资产通胀并存的现象,在日本也出现过,1990年代到2010年代长期通缩,但科技、出口、资产价格周期性上涨。
总结一下:
短期通胀受益:大宗商品、通胀挂钩债券;
中期通胀受益:黄金、房地产、资源股、新兴市场股票、政策通胀资产;
长期通胀成长:高定价权企业。
4/4
通胀是一切投资的答案
很多解释不通的投资现象,通过“通胀”这个第一性的原理来理解,往往豁然开朗。通胀并不只是宏观经济学的学术概念,而是你投资理财收益最本质的来源。
达里奥2020年的桥水研究报告中写道:“人们以为他们在投资能带来回报的资产,其实他们是在持有被货币印钞推高的价格。”
达里奥有一个核心框架,他认为资产价格的上升来自两个来源:生产力提高和货币供应扩张,所以,所有回报都可以分解为两部分:真实增长 + 货币贬值,在长期视角下,后者往往占主导。
巴菲特也说过类似的观点,认为“通胀是投资者最大的税”,意指股市的名义收益大部分都被货币购买力的损失抵消了。
通胀是政府向人民的隐性征税,生活的通缩国家,投资在通胀国家,就是跟通胀国家的政府一起薅通胀国家人民的羊毛,实际上是一种货币环境的套利,是现在发达金融体系给聪明人带来的最大好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g0624”(ID:tongyipaocha)
作者:思想钢印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