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投资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参与其中的人极为复杂;而人之所以复杂,往往是因为人性极为复杂。投资是反人性的,这渗透到投资的全过程,因而任何时候人性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了解人性、研究人性、克服人性的负面影响,不断完善自身,这是每一个投资者永恒的修行。(原文发表于2019年9月)
人性,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属性、特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但从广义上而言,人性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这是人类经过几百万年进化,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界,获得物种的发展壮大而演化出来的本能。这些本能帮助我们趋利避害,持续获得竞争优势,逐步发展成为最智慧的物种,从而主宰了这个星球。
但是,当我们具体到投资的范畴时,虽然这是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行为:先选定标的,进而或买入、或持有、或卖出,别无其他,但结果上来看亏损者比比皆是,游刃有余者凤毛麟角。差异如此巨大,个中原因显然不能简单的归结于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归根结底,在一个由无数人构成的资本市场中,人性的每个细节都无限放大于其中,要想在投资中获得好的结果,必然需要对人性有深刻的认知,并采取进退得当的应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投资是反人性的。
人性的不满足
人的天性总是倾向于占有更多资源。生物的进化史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自身的发展,就必然意味着对更多资源——无论物质还是精神上的——的不断追求。虽然这种对资源的不断追求导致了古往今来无数的征战杀伐,但同样也是这种对更多、更快、更美好的生活的追求,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组织结构的持续改善,从而带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才有了我们如今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因此,从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来看,人性本能地对于更多资源的占有欲本身并无好坏善恶之分。
但是这种占有欲对于投资却危害巨大。它往往意味着超高的预期投资收益率,而只需具备简单的数学常识就可以知道过高的预期收益率是不可能实现的。假设一个投资者有100万本金,如果按照每年50%的收益率计算,45年之后即可增值至83.96万亿,买下这个A股市场绰绰有余。
因此,对于预期收益率的过高要求,往往导致投资者将自己暴露在过高的风险之中,最终巨额亏损乃至血本无归。投资的反人性就体现在,为了获取长期的可持续收益,我们往往需要降低自己对收益率的预期。
时刻寻求即时反馈
记得有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人员给一些4岁的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能够等20分钟,则可以吃两颗。大部分的孩子急不可待,马上吃掉了糖,只有少部分孩子努力在克制自己,甚至采取闭上眼睛不看糖等方式使自己耐住性子,最终吃到了两颗糖。而当研究人员十几年后再来跟踪这些孩子的发展时发现,那些能够为了获得更多软糖而等待的孩子要远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同样的,比起深入了解投资标的的详细信息,集中精力去研究上市公司的产品管线、管理流程、研发实力、市场策略、管理层、商业模式等至关重要的价值影响因素,投资者们更愿意将时间花费在股票软件那些随时上蹿下跳的红红绿绿的数字上,并随时计算瞬间涨跌带来的自身资产的升值或损失,表情随之阴晴不定。
天然的惰性
人性中天然是具有惰性的,因为我们的大脑和身体总是倾向于减少能量的消耗,能量消耗的越少,意味着生存的几率就越大。而思考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能力,因而是跟人的天性相违背的。
这个天然的惰性体现在投资中,往往依次包含了三个递进的层次:
第一层,投资者往往倾向于用一些简单的现象来解释原因并预测未来。最典型的就是技术指标分析,其原理是历史大概率会重复,因此只要熟悉以往历史上的表现,就可以预测未来。比如,根据经验,只要一个标的在价格相对底部,如果当天成交量放大,就意味着股价反转的到来,等等。这已然被反复验证过是错误的思考方式。
第二层,投资者意识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于是开始相信所谓的专家或者大师,将自己的决策权转交他人,而自己只保留选择相信哪位大师的选择权。这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懒惰。
第三层,那就是给自己找到所谓的思考体系或者投资框架,将之理解为一个系列的指标或者模型,然后把所有能找到的现象或者标的都套用在这些所谓的体系和框架之中。这个方法看似科学,但由于不理解投资的本质,所有的努力无非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这是看起来极具隐蔽性的一种惰性,但仍然具备非常明显的人性懒惰的特征。
事实上,要避免出现上述的情况并非难事。只要时常勤于思考权益类投资的本质,从最根本的驱动股价上涨的因素出发,就可以很容易避免形式主义的徒劳。
对波动的过度反应
关于波动的探讨,我们在往期文章中已经探讨了太多次了。归根结底,害怕波动也是人性根深蒂固的一个组成部分。波动就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往往意味着风险,而风险是会危害我们生存的。延伸至今天,对于绝大部分投资者而言,损失10块钱的痛苦远大于获得10块钱的快乐,即使这种损失只是暂时的。
简单的否认心理
正如我们经常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在身体不适的时候会去找医生,遇到法律纠纷的时候会去找律师,经营企业账目有会计负责管理,但在同样专业,甚至更加专业的投资领域,人人都亲自操刀,无比的信任自己的能力……
直到后来读到的一个调查报告,部分解答了这个问题。根据报告的调查结果,90%的司机师傅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之上。
事实上,这种主观的评价存在于生活的几乎所有层面。人们会根据极其片面的信息迅速得出结论,并坚信不疑。比如,有的投资者会因为对某个公司的产品使用体验很好,或者周围的人都在用某种产品,甚至只是单纯的因为某个品牌的宣传力度足够大等等个人感受,就得出某个上市公司是值得投资的好标的,而忽略了其实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可能就是一种赔本赚吆喝的生意。
更进一步,当事实证明这个投资是个错误认知和思维方式的结果的时候,投资者通常并不会承认这是自己的问题,而将问题归咎于管理层经营不善、宏观环境不支持,甚至是更加虚无缥缈的运气不佳。
要避免这个问题同样也不难,但就是简简单单的实事求是四个字,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盲目跟风,从众心理
相信任何一位读过《乌合之众》的投资者都会深深的震惊于群体非理性的影响力和破坏力。无论作为个体的投资者是多么的理性和智慧,一旦受到了群体思维的影响之后,就会丧失思考能力,变得无知、短视、愚蠢、疯狂甚至暴力。
而这种群体非理性并没有对资本市场绕道而行。回溯历史,无论是最初荷兰的郁金香泡沫,还是英国南海股票泡沫,乃至美国的大萧条时期,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等等。每一次都是群体非理性在不同背景之下的演绎。
投资是反人性的。这意味着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必须具备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对抗大趋势,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行动。
妒忌心理
华尔街有个著名的笑话:请问,领取了100万美元年终奖的快乐能够维持多久?答案是,能够一直维持到你得知同事的年终奖是120万美元为止。
所有的投资者都在期盼牛市的到来,而厌恶熊市的存在。但事实上,市场表现的好坏与投资者主观感受到的快乐与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一个具备足够妒忌心理的投资者而言,在牛市依然可以感到极大的痛苦,只要他知道隔壁邻居的股票涨幅比他持有的标的更高;在熊市也可以获得极大的安慰,只要他发现他一直看不顺眼的那个家伙的股票跌幅远大于自己。
正如查理·芒格说的:我同巴菲特一起工作,分享对生活的观察已经几十年了,听到他不止一次明智地指出:“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妒忌。”
写在最后:
投资是反人性的。良好的投资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每一个投资者都需要学习,体会进而深刻洞察人性,比对自身。发扬自身优势,克服人性缺点。根本上而言,只有不断完善自己人性的缺点,才能真正意义上完善自己的投资体系,才有可能做到知行合一。正如丘吉尔说过的:一个改变不了自己想法的人,什么也改变不了。
声明:
投资有风险,本文的观点论述及观点分享仅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章版权为北京汉和汉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以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公司授权的媒体、网站或个人在引用时需注明出处为“汉和资本”,且不得对本文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