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金斧子,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首页 > 私募社区 > 【水星价值一二级联合研究】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纪要
【水星价值一二级联合研究】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纪要
2021-04-14
1972
4

一、智能世界2030之ICT十大技术

徐文伟 华为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

人口与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成为社会发展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低碳化、电气化、智能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华为预测,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50%;电气出行将成为主力,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超过50%;AI将改变一切,家用智能机器人使用率超过18%。ICT 技术在未来十年内,有潜力通过赋能其他行业,帮助减排全球碳排放的20%。华为希望:摆脱身体的限制,提升感知能力;超越生物的智慧,发展新型计算;跨越空间的障碍,实现身临其境;拓展认知的极限,开发介观器件。

从世界构成的三要素,理解未来的挑战与方向。物质、能量、信息是世界构成的三要素,是我们把握未来挑战和方向的出发点。物质是本源的存在,能源是运动的存在,信息是联系的存在。下一个十年,联接数量将达到千亿级,宽带速度每人将达到10Gbps,算力实现100倍提升、存储能力实现100倍提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将超过50%。围绕信息和能量的产生、传送、处理和使用,技术需要不断演进。

徐文伟首次提出了智能世界2030的九大技术挑战与研究方向。


挑战1:定义5.5G,支撑未来千亿规模的多样性联接。不仅要联接所有的人,还要联接海量的物,而连接物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当前5G定义的三大场景很难支撑多样性的物联场景需求。比如工业物联的应用,既要海量连接,又要上行大带宽,必须在eMBB和mMTC之间增加一个场景,命名为UCBC(上行超宽带);有一类应用,既要超宽带,也要低时延和高可靠,必须在eMBB和URLLC之间增加一个场景,命名为RTBC(实时宽带交互);在车联网中的车路协同,既需要通信能力,又需要感知能力,必须新增HCS场景(通信感知融合)。因此,必须从5G场景“三角形”变成5.5G场景“六边形”,从支撑万物互联到使能万物智联。

挑战2:在纳米尺度上驾驭光、实现光纤容量指数级增长。5G联接的挑战在数量,光纤联接的挑战在容量。要研发光收发激光器和研发宽带、低噪声、人工可控的新型光放大器和光网络的动态控制能力,在更远的未来,还需要研究SDM(空间分割多路复用)等新型光纤和光系统,实现单纤容量百倍增长。

挑战3:走向产业互联,网络协议必须优化。网络协议面临三个考验:确定性、安全性和灵活性。

挑战4:通用算力远远跟不上智能世界的需求,必须打造超级算力。第一,数字计算从通用走向专用,走向多种计算架构共存的异构计算,各种CPU、GPU、XPU同时存在。第二,模拟计算将在特定领域展现优势。光子计算将应用于信号处理、组合优化、机器学习等领域,尤其是针对无线Massive MIMO和光通信领域将有极大应用场景。

挑战5:从海量多模态的数据中高效地进行知识提取,实现行业AI的关键突破。AI模型的通用性是解决应用碎片性的关键;AI与科学计算交汇,这也为AI应用走出碎片提供了大用场;可信AI是长期追求的目标,特别是人命关天的关键领域,如无人驾驶,必须解决从相关性到因果性的难题。

挑战6:突破冯诺依曼限制,构建百倍密度增长的新型存储。存储面临两大问题是存得下、用得好。未来存储系统要突破新型大容量低时延内存技术,突破DNA存储、高维新型光存储等超大容量介质技术,突破超大存储空间模型和编码技术,打破容量墙。未来存储系统要突破冯诺依曼架构的限制,从以CPU为中心,转向以内存为中心、以数据为中心,从搬移数据转向搬移计算,打破性能墙。

挑战7:将计算与感知结合,实现多模交互的超现实体验。智能世界的要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2030年超现实体验将成为现实。必须打通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实现人与数百种边缘设备之间的多模交互。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将用户所处的环境整体作为一个超级计算机对待,依托语言、触觉、光感、脑机等多模传感器进行信息采集和传输,识别用户意图,并通过裸眼3D、全息投影、AR隐形眼镜、数字嗅觉和数字触觉等技术呈现给用户。

挑战8:通过连续性的健康监测实现主动健康管理。结合云服务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个人打造一个完整个人健康大数据平台,实现主动健康管理。通过脑机接口、肌电接口、可穿戴机器人等,从被照顾到自主管理,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挑战9:构建智慧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发电、绿色储电和绿色用电。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加速向新能源转型,必须构建一张智慧的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发电、绿色储能和绿色用电。这涉及几个关键技术:第一,管理技术。大数据、AI、云等ICT技术与能源互联网融合,通过能源云+能源网,实现比特管理瓦特。第二,控制技术。通过电力电子能源路由器,实现能量双向流动和功率智能分配,构建能源网络的智能控制器。第三,储能技术。发展新型储能技术,如新型电化学、氢能等,满足不同场景的能量存储需求。第四,电力电子基础技术。新型化合物功率半导体,包括面向中高压的SiC/金刚石和面向中低压的GaN技术,实现能源部件进一步高效和小型化。

以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机制跨越挑战。为了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以及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汇集全人类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必须以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机制,跨越挑战。工业界必须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用工业界的挑战和世界级难题牵引科学研究方向。

想象未来靠科幻,创见未来靠科技。必须把工业界的问题、学术界的思想、风险资本的信念,整合起来,协同创新,共同打造智能世界2030。

二、华为整体战略

徐直军 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

徐直军就华为未来的整体发展战略做了重要讲话。

2020年,华为总营收为891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8%,2016年-2020年CAGR为14.3%;净利润为64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2%,2016年-2020年CAGR为14.9%;经营性现金流为352亿人民币,同比下降61.5%,2016年-2020年CAGR为-8.0%。

徐直军表示,华为2020年业绩符合预期。手机业务去年下滑,但进一步完善了笔记本、平板等其他硬件领域的布局,所以公司收入整体保持增长。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华为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去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15.9%。2021年对华为而言是继续充满挑战的一年,也是未来发展战略逐步清晰的开始。

从整个公司的业务情况来看,运营商业务保持稳定,实现了销售收入302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0.2%;企业业务借助行业数字化转型保持较好的增长,实现销售收入100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3%;消费者业务方面,去年受到制裁的影响,手机收入下滑,但进一步完善了PC、平板、智能穿戴、智慧屏等全场景智慧生活的战略布局,叫“+8产业”,收入增长65%,未来这也是重点去打造的业务,消费者业务总体实现4289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3%。

2020年,华为为了求生存,解决制裁下的供应连续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全年研发支出人民币1418.9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5.9%。面向未来,华为将持续围绕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进行突破性研究,以愿景和假设为牵引,识别产业需求并攻克世界级的难题。

以下为华为2021年的战略举措。

优化产业组合,增强产业韧性。华为的未来的发展战略将聚焦于三个主要方面:

1、强化软件。强化软件主要从两点入手,第一点就是提升软件工程能力。2018年11月底,华为投资20亿美金来提升华为公司的软件工程能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希望进一步利用软件能力的提升来减少对芯片的需求和依赖,同时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第二点是研究在软件产业方面还有哪些机会,一旦找到这些机会,我们就会加大投资,提升软件与服务的收入占比。我们最近对云与计算BG的组织和干部进行的调整,就是因为我们认为云的核心是软件,希望以此强化软件方面的组织,使得它和硬件解耦。同时加大投资,更好地面向未来,实现软件产业的增长。

2、开创和加大对于先进工艺依赖性相对较低的产业的投资。用技术拓展新的机会,开创新的产业,但不做产业界已有的东西,我们希望以创新的产品形态来满足消费者和企业的需求。

3、持续加大智能汽车部件产业的投资,尤其是自动驾驶软件。华为希望通过强力投资自动驾驶软件来推动汽车行业的网联化、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推动汽车行业和ICT行业走向融合,为华为带来长期持续的战略机会。华为的定位是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我们的战略是帮助车企造“好车”,“造好”车。

推动5G价值全面发挥,定义5.5G,牵引5G持续演进。首要的是加大5G To C的发展力度,加快消费者用户数的发展,加快用户从4G向5G的迁移,让5G网络承载更多的流量。同时加快完善5G To B的解决方案,加强5G To B的规模性商业化进程,实现5G的社会价值。在华为MBBF2020上,我们提出了5.5G的愿景,这是5G下一步发展的里程碑。5G原来主要针对的是三个场景:一是大带宽,二是多连接,三是低时延,我们希望5.5G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应用场景,分别是UCBC(上行超宽带)、RTBC(宽带实时通信)和HCS(通信感知融合)三个新场景。5G走到今天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可以沿着5G继续向前,先定义5.5G,从三个场景扩展到六个场景,更好地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以用户为中心,打造全场景无缝的智慧体验。将以用户为中心,围绕智能家居、智慧办公、智慧出行与运动健康,以及影音娱乐等高频应用场景,持续打造全场景、个性化的无缝体验。基于HarmonyOS,HMS,华为与开发者、生态合作伙伴一起持续丰富硬件和服务两大生态。接下来,Harmony OS将会在手机上应用,目前已经有20家硬件厂商、280家应用厂商共同参与生态建设,预计2021年会有40+主流品牌、1亿台设备成为HarmonyOS体验的新入口。华为将继续打造全球化生态,HMS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应用生态。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低碳社会。华为最大的价值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去帮助各行各业降低能源消耗,不断降低华为销售的终端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对能源的消耗,以此为整个碳达峰、碳中和,实现低碳社会做出华为独特的贡献。

努力解决供应连续。美国对华为的三次制裁,对华为的伤害是很大的。但是,对全球半导体产业伤害更大,破坏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信任体系,迫使更多国家和地区不得不考虑半导体供应链的安全问题。另外一个方面,造成全球企业恐慌性的备货,特别是中国企业,这种恐慌性的备货,是造成今年全球半导体供应紧张和供应短缺的核心因素。

解铃仍须系铃人,要让半导体产业回归正常的秩序,避免更大的危机,根本的答案是共同重建全球信任,尽快恢复全球产业链的合作。华为呼吁全球领导人们充分重视潜在的巨大风险,发挥他们的政治智慧,共同重建全球信任、尽快恢复全球产业链合作。如果整个全球产业链能够重建信用,恢复合作,发挥全球产业链的优势,华为的问题也许也能够解决。

最后,华为依然坚信数字技术的创新,可以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华为希望通过持续创新,与客户及伙伴开放合作,推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让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加速到来。


三、 集团 Q&A

徐直军 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

Q:制裁下的华为该何去何从?

有调研机构做过评估,假设未来全球产业链不再合作,走向各自发展,那全球至少需要增加一万亿美元的前期投资,产品的售价成本会上涨 35 ~ 65%,才能支撑起“去全球化”产业链的代价。看看现在芯片代工价格已经上涨,之后是芯片价格上涨,最后会是终端产品涨价。过去两年美国的三次制裁行动对华为伤害很大,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伤害更大,因为破坏了信任体系。欧洲已经明确强调要实现半导体自主发展,有 17 个国家签署《欧洲处理器和半导体科技计划联合声明》,宣布未来 2 ~ 3 年要投入 1450 亿欧元来发展半导体。另一方面,现在全球芯片供应链会陷入恐慌性备货,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也是关键原因。过去供应链努力追求零库存,现在每个企业因为不确定性因素和恐慌性心理的驱使下,不断增加库存水位,导致整个供应链秩序大乱。今日的供应链产能短缺,华为制裁下的恐慌性备货即是原因之一,甚至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


Q:华为的芯片库存还够用吗?

现在外界最关心华为的问题之一,就是:你到底还有多少芯片库存?答案是满足 To B 客户的需求没问题。因此,华为现在会聚焦在区域市场和特定客户,目的是让我们活得更长一点。华为是全球半导体的芯片的采购大户,仅次于苹果和三星,因为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但现在很多企业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变成下一个华为?至于库存用完后怎么办?华为希望合作伙伴能够在不受到美国制约,以及符合法律的情况下,能做到衔接华为在芯片库存上的消耗速度,这样华为也就能安全过关,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Q:拜登政府上台后,是否认为可能对华为制裁有所松绑?

华为很清楚,不抱任何幻想能从实体清单中剔除,更清楚会长期生活在实体清单中。因此,公司整体的战略发展都围绕在:华为在实体清单中仍是能长期生活与发展。


Q:在制裁情况下,海思的营运模式是否会调整?

海思本来就不是用来盈利的。首先,海思的芯片因为没有地方可以做加工,所以海思在华为就是一个设计部门,不是一个盈利的公司,也没有盈利的需求。我们会养着这支队伍,继续向前,只要我们养得起。当然,这支队伍可以不断做研究、开发、积累,为未来做些准备。


Q:华为6G的策略为何?

估计6G要推向市场至少要到2030年。因为现在大家还不知道6G是什么,因此要先和产业一起定义6G是什么?不久后,华为会发布6G白皮书,展现给消费者和国防工业6G大概的长相。其实未来6G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或许也不一定会真的需要6G,但华为会为可能的6G到来而做准备和投资。


Q:近期华为云的业务频繁调整,包括取消云与计算 BG,更名为“Cloud BU”,以及任命徐直军担任华为云董事长、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担任华为云 CEO,华为云之后的战略为何?

华为云的商业模式很不一样,更多是线上生意,一直是独立 BU。当初将云和服务器的业务放在一起,是希望能够协同运作,但发现这样反而消耗太多云团队的精力,所以将把伺服器、存储等团队分回去,让云团队能集中精力来做云业务。华为接下来的核心战略会是软件,找到机会更会加大投资,逐步降低对芯片的需求和依赖。因此,近期密集对云计算团队进行组织和干部的调整,因为云的核心是软件,透过强化软件组织,和硬件不要有太多牵连。未来云业务更为独立发展,提高云业务在整个华为的占比。


Q:ARM发布 v9 架构声称不受美国限制,华为是否拥有 ARM v9 完整授权?

ARM发布 V9 那天就说得很清楚,不受美国限制,意味彼此可以在 ARMv9 上正常合作,想怎样合作就怎样合作。


Q:华为“不造车”的原因?

我了解大家都认为华为应该要造车,因为连小米都造车了。华为在 2012 年成立车联网实验室,那时还没有智能汽车、自动驾驶等概念,只有电动车的想法。其实可以把自动驾驶系统看成是“做出一个驾驶员”,华为在ICT上的技术和能力很适合扩展至自动驾驶领域。我们也跟中国、欧日等汽车业高层有过多次交流,产业界更需要华为在 ICT 的能力,而不是华为自己去造车,我们在 2018 年就决定华为不造车,要帮忙造好车。同时,华为也与北汽、广汽、长安汽车进行深度合作,今年第四季开始,会在智能汽车领域打造“华为inside”的子品牌。类似这样的深度策略结盟,华为不会和太多的品牌做这样的合作模式。未来会专门设计一个 Logo,只用应用在自动驾驶系统才会放上这个 Logo。中国每年将会有 3000 万辆汽车,华为的目标是在每台汽车上赚取 10000 人民币收入就够了。


Q:5G 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价值?

车载实现自动驾驶之前,必须要先实现自主驾驶。如果一台车必须依赖 5G 才能实现自动驾驶,那万一网络断了怎么办?若是自动驾驶汽车一定要在 5G 环境,那对运营商要求太高了,不但要全网覆盖且不能在任何状况下出问题,这是不现实的。


来源: 调研纪要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尚未登录,请 后再评论
发表
  •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低碳社会
    2021-08-03 08:58
  • 人口与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成为社会发展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2021-04-16 12:34
  • 獾珠GG
    持仓用户
    低碳化、电气化、智能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让我看看]
    2021-04-15 15:29
  • ICT 技术在未来十年内,有潜力通过赋能其他行业,帮助减排全球碳排放的20%太厉害了
    2021-04-15 11:17
持牌机构 / 强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