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金斧子,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首页 > 私募社区 > 为什么基金老将没有快速转变投资风格?
为什么基金老将没有快速转变投资风格?
2021-09-17
584
1

大家好,我是宁水资本的声才,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为什么基金老将没有快速转变投资风格?》


今年的股市行情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一边是牛市,一边是熊市。今年不少基金老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铁卢”。根据统计,截止7月底,公募界顶流张坤跌9.5%,刘彦春跌13.2%。私募大佬邱国鹭跌17.3%,少数派周良、丰岭资本金斌、景林高云程、汉和资本罗晓春等均跌10%,但斌跌6.5%,林园跌4.8%。

 于是许多投资者会问:市场风格强弱对比鲜明,赚钱效应和亏钱效应肉眼可见,为什么很多基金老将没有快速转变投资风格?

作为基金经理当然希望每年都能抓住表现最好的行业板块,但是要准确预测未来的市场风险偏好是很困难的。

如果投资者觉得市场总是能正确地反映出基本面信息,以及事物发展的趋势,那么大家买入指数基金就可以了。

市场情绪总是会过度反应,现在的两极分化的价格,反应的只是市场当下的想法。但是市场当下的情绪,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恐怕没有标准答案。

在2013年到2014年,当时一些蓝筹股的估值有多便宜呢?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就PE估值来说,贵州茅台最低达到9倍左右,招商银行低至4.5倍,水力发电行业的龙头公司长江电力低至10倍。

当时股票市场把“蓝筹股”叫做“烂臭股”,然后从2014年底到2015年开始,这些公司的股价开始跟上它们的基本面。贵州茅台的股价从2014年的大约90元(2021年8月16日前复权股价,下同)上涨到2021年上半年的最高约2,600元,招商银行从2014年的最低大约8元上涨到2021年上半年的最高约58元,长江电力则从2014年的最低大约4元上涨到2021年上半年的最高大约21元。

历史不会重演,但是总会彼此押韵。今年一些热门的股票被市场给予了很高的估值,股票市场开始流传一个外号,叫“YYDS”,也就是新一代流行文化中“永远的神”。

投资本来是一件客观理性的事,人就是人,谁都不会永远赚钱(甚至股神巴菲特也有过不少走背运的时候),“永远的神”在股票市场并不存在。

基金经理也只能赚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超出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会由于实力不足而亏掉。

作为基金投资者也一样,如果我们每年都能选到冠军基金,过去十年我们会赚到多少倍的收益呢?

数据显示,如果2011年到2020年,我们每年都能持有当年主动权益基金中的冠军基,那么资产将在2020年底达到10年前的170倍以上。(数据来源:Wind,主动权益基金采用银河证券分类中的“国内主动股票业务单元”,包含业绩基准中的股票(权益)比例值大于或者等于60%的主动管理基金。)

但是谁能做到呢?谁也做不到。


欢迎关注宁水资本。

尚未登录,请 后再评论
发表
私募大咖 换一批
水星价值投资观察
+ 关注
北京汉和汉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 关注
正心谷创新资本
+ 关注
上海景林资产管理公司
+ 关注
金斧子官方账号
+ 关注

免费申请专业理财师

一对一快速解答疑问

立即咨询
持牌机构 / 强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