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5月市场走势弱于预期,市场企稳需要实体经济数据的实质性恢复,重建投资者信心任重道远。6月基本面逐步会有起色,结构性行情仍会持续,与科技相关的成长类板块行情依旧存在,新逻辑的细分方向将会是后续主力;新能源方向由于需求企稳可能迎来转机;需要担心的依旧是流动性,新进入资金可能催生底部行情;复苏方向的穿插行情依旧需要等待数据的验证,后续相关政策值得期待,即将公布的5月份数据需要关注。
一、 复盘回顾
受权重拖累,5月大盘冲高回落,万得全A月度收跌 3.31%。指数方面,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科创50指数月度分别收跌 3.57%、4.80%、5.65%、3.12%;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分别收跌 6.89%、5.72%、3.10%、2.40%。
行业表现上,本月跌多涨少,以申万二级行业为例,电机以 8.21%的涨幅领涨,其后消费电子、航海装备、通信设备、电力、教育等涨约 5%;经济复苏线全面领跌,养殖业跌幅 14.05%居前,非白酒、工业金属、酒店餐饮、白色家电、基础建设、影视院线等均跌超 10%。
年初至今,游戏仍以 97.70%的涨幅稳居榜首;其次出版,涨幅 61.04%;其后通信设备、黑色家电、航海装备分别涨 40.54%、38.52%、32.20%。跌幅方面,酒店餐饮、饲料领跌,跌幅分别为 23.99%、21.32%。
二、 投资展望
5月市场走势弱于此前预期,主要是由于4月经济数据不及预期,通缩预期提升,市场情绪持续低迷,进一步引发踩踏;同时美股市场的高利率以及美国科技股带动美股行情走高,外部资金流动性抽离也导致了短期的加速下跌。
我们认为,国内经济复苏是从春节后才逐步开始的,必然从必选类行业逐步开始复苏,而非短时间的全面鸡血式复苏,市场期待的快速达到繁荣本就不现实,而5月公布的经济数据确实也反映出了复苏的启动仅靠内生动能是不够的,需要外力提速。因此市场大可不必过度悲观,但政策层面也不能过度乐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有及时的调整,过度刺激不可取,顺其自然也并非最佳选择,经济企稳还是需要政策扶持的。
回顾海外经济复苏也是经历了相当长时间,更配合了各种政策。2022年的变化不止是疫情,还有俄乌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这是相当持续的,而且还在演进,简单的要求短期回到疫情之前的情况是不现实也不切合实际的,这中间危、机并存。
至于流动性的进一步抽离,人民币快速贬值又引发了市场更深层次的担忧。诚然海外资金的边际影响确实存在(港股的走势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但是就A股而言,我们认为更多的源于国内投资者整体信心不足。市场的企稳则需要实体经济数据的实质性恢复,逐步重建投资者信心,目前看来任重道远。市场走势是众多投资者的选择叠加,短期情绪因素影响更大,回归理性区间需要数据逐步支撑,也需要时间。
行至6月份,基本面逐步会有起色,微观企业反馈的复苏迹象在5月有所显现,尤其是成长行业,这为低迷的经济数据提供了一点亮色。但对于市场来说,这意味着依旧会是局部行情。流动性方面,银行理财子向保险产品搬家已经进行了两个季度,在资产配置上会逐步对权益资产显现出正向作用。
结构性行情会持续,与科技相关的成长类板块行情依旧会存在,只是内部结构会有所切换;新进入资金可能催生价值股的一波行情,核心还是底部策略。短期是业绩真空期,6月底会进入业绩预告区间,表现良好的板块和标的会对市场逻辑进行重塑。同时由于经济数据的低迷,后续相关政策还是可以期待的,对于市场信心提振来说,是正向因素但还是不够,需要实际经济数据的良好表现才能真正提振市场信心。
海外来看,美国通胀继续下行,加息引发的副作用受到重视,预计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中美博弈已经是常态化,但近期特斯拉、英伟达的访问对于民间经贸往来的促进还是有正向意义的。俄乌冲突持续缓慢升级,不确定性风险需要关注,对世界格局的边际影响有所趋弱,但是如有突变则容易引发更紧张的国际关系。
如上月报告指出,二季度市场开局虽然比较动荡,但是对后续的行情却更为有利,需要担心的依旧是流动性。这个判断我们依旧坚持,但流动性可能随着新发保险资产产品的逐步建仓略有改善,对于偏价值类的白马股更有利,估计会涉及低估值高分红类的白马股和价值成长的新能源(目前估值也相对回归理性),追高的可能性不大。
年内看科技方向依旧是主旋律,但是由于OpenAI引发的相关链条行情已经持续两个季度,内部结构有切换的需求,新逻辑的细分方向将会是后续的主力,落地强相关的细分方向会走强,包括政策面受到支持的以及产业链受益的细分行业。复苏方向的穿插行情依旧需要等待数据的验证,即将公布的5月份数据需要关注。新能源方向则由于行业下游需求企稳可能迎来转机,上游大宗品价格若企稳,也需要重视。
经历连续两个月的调整,6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待验证,若有所改善,市场情绪改善的确定性会增强,为中微观层面的企稳也会提供一些机会。
公司声明:
本材料为北京和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和聚投资”)发放,材料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材料所登载产品的历史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任何保证,北京和聚投资不对使用本材料所引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应当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充分了解产品信息、关注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本材料版权归北京和聚投资所有,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转载或给第三方传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