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极度亢奋的市场情绪并没有延续到10月的A股市场,指数在10月8日高开以后,随着港股市场的暴跌,也出现了大幅回调。
9月市场大涨以后,各种悲观的声音消失了,取代的是牛市氛围,市场用两周的时间,完成从熊市到牛市的情绪切换。然而,10月开盘第一周后,市场的信心又被动摇了,和此前类似悲观的观点又开始出现。
即将到来的11月,尤其是第一周是个超级大周,分别有三大事件来袭:11月6日,美国大选落地,哪位候选人当选,对国内的政策将有很大的影响;11月上旬,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关国内财政政策,此前财政部领导在几个公开场合都表示此次财政政策力度会很大;11月8日,美联储议息会议,也是全球大类资产配置的指挥棒。
鉴于监管层的种种迹象,我们认为其从政治高度对资本市场给予很高的期待,也可能是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对股票市场的呵护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目前仍然保持乐观的配置策略。
参照此前的策略观点,我们一直认为A股当下的情况和周期股的底部逻辑一样,周期股基本面见底的同时,股价也同步见底了,市场几乎所有的玩家都丧失信心,甚至选择离场,这时候市场的情绪也是最差的。
9月我们曾预期新一轮“放水”已经在路上,可能的政策包括:增加预算、扩赤字,增发特别国债;再降准降息;支持地方化债;降房贷利率;地产收储扩容等。
目前这些已经开始兑现,因此市场投资者都期待政策的转向。我们保持积极的投资策略,将研究聚焦在一些此前低位的行业,包括科技和制造这两个大领域。
在三季报披露完毕,很多人会关心目前的政策下,宏观面会不会好转,上市公司的盈利会不会改善?我们认为目前国内的宏观情况较为复杂,宏观的好转需要出台更多的政策,也需要更多的耐心。正因如此,我们能看到一个政策不断加码的宏观环境。
很多投资者很关心各种“小作文”,被各种“小作文”影响情绪,尤其是一些外媒发布的关于国家政策的各种猜想。个人认为,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本质上是明牌,一个国家有多少家底,能干多少事情,都是摆在台面的,也是能计算清楚的。更需要关注的是中长期的政策转向,尤其是产业政策。对此。个人持乐观态度。
未来,中国核心产业链将具备明显的估值修复机会,包括半导体、新能源车、风电光伏、鸿蒙产业链、机器人等,这些也是具备比较优势的方向。
此外,工业金属,尤其是铜、铝的供给格局较好,接下来预计铜、铝等工业金属的价格将出现较好的价格反馈。相关标的已经具有估值优势,尤其在控制资本支出之后,其资产负债表已经出现很大修复,也会重点关注和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