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金斧子,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首页 > 私募社区 > 【国企红利】香港银行业手册(2023年版)
【国企红利】香港银行业手册(2023年版)
2023-06-14
573
0

 #水星资管  



本文尝试对香港银行业进行全面剖析,基本覆盖了在香港地区经营的主流银行(包括8家虚拟银行在内的31家本港注册银行及主要外地银行香港分行)。

 

一、香港银行业整体情况

 

(一)认可机构:分为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及接受存款公司等三大类

 

香港银行业实行三级发牌制度,即按照存款金额、年期及业务性质划分为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及接受存款公司等三类机构(统称为认可机构),分别有154家、15家及12家。每一类机构按照是否在香港注册而划分类两大类,即本港注册与境外注册。

其中,154家持牌银行中,有31家为本港注册(包括8家虚拟银行);15家有限制牌照银行中,有10家为本港注册;12家接受存款公司均为本港注册。

 

(二)体量合计在27万亿港元左右:以持牌银行为主

 

1、截至2023年3月底,香港银行业的总资产合计为26.80万亿港元,较2021年1月缩表1.17万亿元,较2022年底则缩表0.23万亿。从趋势上看,疫情以来的三年时间里,香港银行业的扩表速度明显放缓,总资产始终在25-28万亿港元之间徘徊。

2、截至2023年3月底,香港154家持牌银行的总资产合计为26.60万亿港元,占香港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超过99%,是香港银行业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三)其它两类认可机构体量较小:总资产合计不足2000亿港元

 

香港有限制牌照银行及接受存款公司的体量较小,总资产合计不足2000亿港元。

 

1、截至2023年3月底,香港有限制牌照银行共计15家,拥有本地分行3家,总资产合计1786.23亿港元、客户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18.74亿港元和565.61亿港元,同业借款和同业贷款余额分别为772亿港元和667亿港元。可以看出,香港15家有限制牌照银行除做一些对客业务外,更多是依赖同业业务。

 

以于2013年6月开业的上海银行(香港)为例,其2022年底总资产为290.23亿港元、净资产为41.71亿港元、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05.61亿港元和155.66亿港元。可以看出,上海银行(香港)在体量上已经贡献了香港有限制牌照银行的很大一部分。

 

2、截至2023年3月底,香港接受存款公司共计12家,拥有41家本地分行,总资产合计189亿港元,客户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1亿港元和111亿港元,同业借款和贷款余额分别为64亿港元和31亿港元。

 

(四)有152家银行为香港存款保障计划成员,基本囊括所有持牌银行

 

1、根据香港存款保险委员会披露的信息,目前香港银行业中有152家为存款保障计划成员,基本囊括了所有持牌银行,最高保障额度为50万港元,即所有存放于成员银行香港办事处的港元、人民币和其他外币的存款都受保障。其中,154家持牌银行中, DEUTSCHE BANK香港银行、裕信(德国)银行香港分行等两家未加入存款保障计划。

 

2、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受到保障的存款并不包括结构性存款(如外币挂钩及股票挂钩存款)、年期超过五年的定期存款、不记名票据(如不记名存款证)以及离岸存款(如存放于成员银行在内地或海外办事处的存款)等。显然,风险过多(结构性存款)、期限过长、流动性较强以及非本港地区的存款不受存款保障计划的保护。

 

二、香港主要持牌银行财务指标对比

 

前面已经指出,香港154家持牌银行主要分为三大类,即23家本港注册非虚拟银行、8家虚拟银行以及123家非本港注册银行。

 

(一)规模指标:集中度较高,5000亿港元以上银行共8家(市场占有率接近3/4)

 

1、23家本港注册银行(不含虚拟银行):1000亿港元以上银行共计19家

 

23家本港注册的非虚拟银行来看,其总资产合计达到23.17万亿元。其中,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以10.32万亿港元的体量遥遥领先于其它银行,位居香港银行业首位,中银香港与恒生银行分别以3.69万亿港元和1.89万亿港元的体量位列香港银行业第2和3位。

 

工银亚洲、东亚银行、渣打银行(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分别以9248亿港元、8829亿港元、8199亿港元和5417亿港元的体量分别位列香港银行业第4-7位,而星展银行(香港)、交银香港、建行(亚洲)、中信银行、招商永隆银行、花旗银行(香港)、华侨永亨银行则以3000-5000亿港元的体量分别位列香港银行业第8-14位,创兴银行、大新银行集团、上海商业银行分别以2000-3000亿港元的体量位列香港银行业第15-17位,集友银行、富邦银行(香港)、摩根士丹利银行亚洲、大众银行(香港)分别位列香港银行业第18-21位,大有银行和大生银行的总资产分别仅有19.10亿港元和10.50亿港元。

 

也即,在23家香港本港注册法人银行中,10万亿港元以上银行有1家(市场占有率达38.45%)、万亿港元以上银行有3家(市场占有率达59.24%)、5000亿港元以上银行有7家(市场占有率达71.05%)、1000亿港元以上银行有19家(市场占有率达86%)。

 

2、非本港注册银行:1000亿港元以上银行共计11家、5000亿港元以上银行仅1家


在非本港注册的银行中,总资产超过5000亿港元的银行仅1家(农行香港分行)、超过1000亿港元的银行共计11家(合计2.74万亿港元)。

 

按总资产规模从高到低依次为农行香港分行、交行香港分行、大华香港分行、兴业银行香港分行、建行香港分行、浦发银行香港分行、光大银行香港分行、工行香港分行、民生银行香港分行、中行香港分行、招行香港分行、中国信托商业银行香港分行、华夏银行香港分行、平安银行香港分行、玉山商业银行香港分行、浙商银行香港分行等等。

 

(二)结构情况:贷款/总资产平均在51%左右、存贷比平均在70-71%之间

 

我们使用贷款/总资产、存贷比、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营收入三个指标来评估本港注册的银行经营情况。

 

1、香港法人行的贷款占其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为51.20%(整个香港银行业在40%左右),和国有大行比较接近,意味着投资类资产在香港银行业的总资产中占比不低(20-30%之间)以及香港境外注册银行的贷款占比可能只有20-30%之间。

 

2、香港法人行的存贷比平均在70.53%左右,低于国内银行业的平均水平,表明存款占香港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香港银行业的投资类资产很大程度上是靠其存款而非同业负债来支撑的,即同业负债在香港银行业仅起到流动性管理的功能。

3、从营收构成来看,香港银行业的平均水平在20-21%之间,头部银行普遍在20%以下,超过20%的银行屈指可数(仅有摩根士丹利银行亚洲、花旗银行香港、大新银行、上海商业银行、集友银行等)。这意味着,利差收入及投资收益在香港银行业中的地位仍然比较高。

 

(三)盈利能力及其它:分化较为明显,ROE水平整体偏低(不如内地银行)

 

从盈利能力来看,香港银行业分化较为明显,ROE水平整体偏低,鲜有超过10%的银行。

 

1、如果从营收或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例来看,则基本上可以认为汇丰银行、中银香港、星展银行(香港)、花旗银行(香港)、华侨永亨银行的经营情况相对好一些。

 

2、从2022年经营情况来看,受息差扩大影响,香港银行业的息差收入普遍呈现向好迹象。但是在资本市场波动幅度加大的背景下,中收普遍录得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3、由于部分银行未公布ROE指标,我们尝试用净利润与期初期末净资产平均值的比例来对比本港注册法人行的盈利能力。数据显示,盈利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星展银行(香港)、汇丰银行、中银香港、摩根士丹利银行亚洲、上海商业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渣打银行(香港)、招商永隆银行、恒生银行、华侨永亨银行等。

 

4、从净息差水平来看,香港银行业的平均水平为1.47%,受美联储加息影响,较2021年扩大20BP左右,但息差绝对值仍明显低于内地银行业。

 

5、从减值贷款率来看,受内房危机影响,2022年香港银行业平均为1.47%,较2022年扩大50BP左右,恒生银行、东亚银行、交银香港、创兴银行、大新银行等上升较为明显。

 

6、从资本充足率来看,香港银行业普遍处于较高水平,21家本港法人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22.04%、20.08%和18.58%。

 

(四)8家虚拟银行:总资产合计405亿港元,目前均未进入盈利状态

 

2019年以来,香港金管局相继分3批发出8张虚拟银行牌照。截至2022年底,这8家虚拟银行的总资产合计仅为404.76亿港元,仅有众安银行、MOX Bank Limited两家的总资产超过百亿港元,且目前均未进入盈利状态。

 

三、关于香港本港注册法人银行的股东背景分析

 

香港本港注册法人银行可以分为英美系、新马系(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中资系、台资系以及港澳系等五大类。从市场占有率来看,英美系位居第一、中资系位居第二。

 

(一)英美系(香港市场占有率超过50%):汇丰、恒生、花旗、摩根与渣打

 

目前英美系背景的银行在香港仍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市场占有率超过50%,主要包括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恒生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银行亚洲以及渣打银行(香港)等五家。

 

1、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与恒生银行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汇丰控股的全资附属公司,为香港最大注册银行和发钞行。

 

1)1990年12月17日,为应对香港回归后的一系列问题,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宣布进行结构重组,成立一家集团控股公司(即汇丰控股)并将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伦敦分行升格为汇丰控股的注册办事处,匆忙将总部搬回伦敦,而香港则成为汇丰系的集团总管理处,从而使得在英国注册的汇丰控股成为整个汇丰系的集团总部(董事会在伦敦、行政管理层在香港),并在香港及伦敦两地上市,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中央、港府及英国政府之间的利益。

 

2)1965年香港银行业陷入危机,挤兑事件频繁发生,同年4月8日恒生银行董事局决议把银行的51%控股权出售给汇丰银行,其后汇丰银行逐步增持至62.14%。不过汇丰成为恒生银行的控股股东后,恒生银行仍保持独立运行,并保留了华人管理层,目前恒生银行仍然是香港地区最受欢迎以及市场估值最高的银行。

 

2、花旗银行(香港)与摩根士丹利银行亚洲

 

1)花旗银行(香港)是美系花旗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2001年以前在香港一直被称为万国宝通银行),2005年7月1日花旗银行香港分行零售银行业务转移至在当地注册成立的花旗银行(香港),而花旗银行香港分行则继续从事对公业务。

 

2)摩根士丹利银行亚洲是美国摩根士丹利(金融控股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自1989年起便在香港及新加坡从事私人财富管理业务,于2019年11月12由由“摩根士丹利亚洲国际”变更而来。

 

3、渣打银行(香港)(最大股东为淡马锡+其它股东为英美系以及总部位于伦敦)

 

渣打银行(香港)的母公司依次为渣打银行、渣打控股及渣打集团。渣打集团目前总部位于伦敦,在伦敦和香港两地上市,其最初是由英国两家海外银行合并而来(即英属南非标准银行及印度-新金山-中国渣打银行)。2004年5月28日,香港立法会修订《法定货币纸币发行条例》,决定由当年7月1日开始将发钞权正式由渣打银行转移至渣打银行(香港)。

 

2006年3月28日,新加坡国有投资公司淡马锡宣布从邱德拔遗产信托手上收购渣打银行1.52亿股股份(当时持股比例为11.55%),成为渣打集团的最大股东,2022年底持股比例升至16%。显然,如果仅从股权情况来看,渣打银行应属新加坡系。不过如果到渣打集团总部位于伦敦以及渣打集团其它股东均为英美系,因此,将渣打列入英美系显然更合适一些。

 

 

(二)中资系(香港市场占有率达27.53%):中银香港、工银亚洲等共计9家

 

中资系背景的银行是香港银行业第二大力量,目前在香港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7.53%,主要包括中银香港、工银亚洲、南洋商业银行、交银香港、建行亚洲、中信银行(国际)、招商永隆银行、创兴银行、集友银行等9家。其中,中银香港为香港的发钞行、位居香港银行业第二位,工银亚洲位居香港银行业第四位。

 

1、2009年9月30日,招商银行以193亿港元(172亿元人民币)的对价收购永隆银行53.2%的股权,目前持股比例已达到100%,并更名为招商永隆银行。

 

2、2016年5月30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购南洋商业银行,目前信达金融控股持有南洋商业银行100%的股权,后者则位居香港银行业第七位。

 

3、2014年2月5日,广州越秀集团收购创兴银行75%的股权;2021年9月27日,越秀集团收购创兴银行剩余25%的股权。

 

4、2017年3月24日,厦门国际银行、福建省厦门市私立集美校委会分别从中银手中收购集友银行64.31%和6.18%的股权。

 

(三)港澳系(香港市场占有率达到4.10%):东亚银行、大新金融(银行)等4家

 

港澳系银行总共有四家,分别为东亚银行、大新金融(银行)以及大有银行、大生银行。其中,后两家银行体量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1、东亚银行:香港本土银行,第一大股东为三井住友银行株式会社

 

东亚银行于1918年由简东浦、李冠春、李子方、周寿臣和冯平山等华商在注册香港成立,为香港本土银行,但经营情况不理想、市场认可度不高。经过多轮增资扩股后,目前东亚银行的股权结构主要为三井住友银行株式会社(21.44%)、西班牙Ia Caixa基金会(18.97%)、国浩管理(16.26%)、李国宝(3.45%),目前其行政管理层架构仍以李氏家族为主。

 

2、大新金融集团与大新银行集团:旗下拥有大新银行、澳门商业银行等2家银行

 

大新金融集团旗下共拥有两家上市公司,分别为1987年上市的大新金融集团和2004年上市的大新银行集团,前者为后者的主要股东。

 

1)除大新银行集团外,大新金融集团还拥有3家非银行机构,分别为大新保险(1976)有限公司、澳门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澳门退休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不过从体量上看,大新银行集团才是大新金融集团的主体,非3家非银行机构的体量较小。

 

2)大新银行集团旗下拥有大新银行(另持有重庆银行13%的股权)、澳门商业银行、大新银行(中国)等三家全资银行附属机构和1家券商(即大新证券)。

 

3)截至2022年底,大新银行总资产为2529.16亿港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998.03亿港元和1427.15亿港元,全年实现营收68.16亿港元、净利润15.88亿港元。

 

4)截至2022年底,大新银行(中国)的总资产为99.85亿元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8.70亿元和51.15亿元,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01%和149.40%、ROA与ROE分别为0.23%和2.38%,全年实现营收2.30亿元、净利润为2400万元。

 

5)截至2022年6月底,澳门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为220亿澳门元,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91亿澳门元和143亿澳门元,全年实现营收1.67亿澳门元、净利润734万澳门元。

 

(四)新马系(香港市场占有率3.20%左右):星展、华侨永亨与大众等3家

 

1、星展银行(香港):新加坡星展银行的附属公司

 

星展银行(香港)是新加坡星展银行的附属公司,由原来的广安银行、道亨银行及海外信托银行三家合并而成。

 

1998年12月,原新加坡发展银行向富士银行及梁季彝家族收购了广安银行,并将其更名为“DBS广安银行”;2001年4月原新加坡发展银行向马来西亚丰隆集团旗下的香港国浩集团收购了香港的道亨银行集团(包括道亨银行及海外信托银行),并于2003年7月21日将前述三家银行合并重组,同时为避免其新加坡背景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顺势将新加坡发展银行整体更名为星展银行,合并后的银行则相应成为星展银行(香港)。

 

2、华侨永亨银行:隶属于新加坡华侨银行,据悉拟更名为华侨永亨银行(香港)

 

华侨永亨银行的前身为永亨银行,于1937年在广州成立、1945年在香港重新成立、1993年7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4年7月,新加坡华侨银行全资收购了永亨银,同年10月1日永亨银行更名为华侨永亨银行,同年10月从香港退市。

据悉,华侨永亨银行拟自今年7月3日起更名为华侨永亨银行(香港)。

 

3、大众金融控股(马来西亚背景):旗下拥有大众银行(香港)和2家财务公司

 

大众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前身为1991年成立的“日本信用保证集团”,属于马来西亚第二大商业银行集团大众银行的附属公司(持股73.20%)。目前大众金融控股的附属公司主要有3家,分别为大众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大众财务有限公司及运通泰财务有限公司。

 

1)大众银行(香港)的前身为1934年在香港成立的“亚洲商业银行有限公司”,于2006年5月被大众金融收购,同年六月正式更名为大众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目前在香港拥有32家分行,并在深圳市设有一家分行及四家支行、于上海及沈阳分别设有代表办事处。

 

截至2022年底,大众银行(香港)的总资产3823亿港元、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05亿港元和243亿港元,全年实现营收13.70亿港元、净利润3.31亿港元。

 

2)运通泰于1971年10月在香港成立,并拥有3家分行,专司放贷业务。

 

3)大众财务为接受存款公司,其前身为1977年在香港成立的“日本信用保证财务有限公司”,于1990年被大众银行收购,2006年1月更名为大众财务有限公司,2008年10月成为大众银行(香港)的全资附属公司,目前在香港拥有42间分行。

 

(五)台资系(香港市场占有率为1.31%):上海商业银行与富邦银行(香港)等2家

 

1、上海商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持股57.60%,持有上海银行3%的股权

 

1)上海商业银行是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银行,源于1915年由陈光甫创立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内战失利后,上海商业银行于1950年11月将其香港分行注册为上海商业银行,脱离台湾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2)不过,目前台湾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仍为上海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57.60%),第二大和第三大股东分别为上海联合国际投资和富国银行(持股比例分别为22.40%和20%)。同时,上海商业银行还持有上海银行3%的股权(1990年代后期台湾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香港的上海商业银行以及内地的上海银行组成战略性合作伙伴)。

 

2、富邦银行(香港):隶属于台湾富邦金融控股集团

富邦银行(香港)是台湾富邦金融控股集团的成员,源于“港基国际银行”。1970年冯景禧成立新鸿基财务,1982年取得银行牌照并更名为新鸿基银行,1985年阿拉伯银行集团收购新鸿基银行75%的股权,1986年更名为港基国际银行,1990年阿拉伯银行集团收购其余25%的股权,1993年10月光大集团收购港基国际银行20%的股权并于同年11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4年2月富邦金融控股收购阿拉伯银行集团持有的55%股权、同年4月收购中国光大持有的20%股权,2005年4月6日港基国际银行更名为富邦银行(香港)。

 

四、结语

 

(一)香港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主要体现在:

 

1、香港银行业的体量超过26万亿港元,是香港GDP的近十倍,远远超过内地,对充分表明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

 

2、香港银行业分为英美系、中资第、新马系、港澳系、台资系等五大门派,且目前英美系与中资系在香港银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50%和27%,港澳银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总体偏低,充分表明香港银行业的开放度与包容性较高。且从数据上看,英美系银行业在香港的地位总体稳定,且经营情况相对较优;中资系银行业在香港的地位逐步攀升,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但经营效益分化较为明显;新马系的经营情况相对较优。

 

3、香港银行业国际化的另一个体现是,国际大行通常将香港作为进一步向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延伸的平台或翘板,而中资银行也通常将香港作为海外布局的平台。这意味着,香港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国际银行业区域总部的作用。

 

(二)中资系在港澳银行业中的地位呈现明显差异。目前,中资系在澳门银行业具有绝对优势地位,市场占有率超过90%,远远超过香港。可以预期的是,未来随着香港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资系在香港银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将呈稳步提升态势。市场份额的变化通常意味着,香港银行业之间的重组整合可能会是主旋律,这在过去几年已有体现。

 

(三)除部分银行外,和国际大行相比,香港银行业的中收业务占比并不是特别高,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以及存贷比相较于内地银行业来说似乎更为传统,这表明香港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总体上介于内地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之间。

 

(四)香港银行业的息差空间目前在1.50%,既低于内地银行业,也明显低于国际大行。同时香港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深受内地形势影响(如2020年以来的地产行业困局),这表明香港银行业将很大一部分资产投放到内地所致。

 

(五)香港银行业的国际化演变趋势需要视香港常住人口的结构以及香港市场主体的国际化来定。如果香港常住人口的构成较为丰富(非本港人士占比上升)、香港市场主体的展业区域更趋于国际化,则香港银行业的国际化趋势也会更明显,因为香港银行业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对跨境人口与跨境市场主体的服务层面。

从香港银行业贷款的分布情况来看,在香港本土发放的贷款占比近年来呈上升走势,已由65%以上升至目前的70%附近;而港币贷款占比则由58%左右升至目前的63%以上。这意味着,香港银行业的国际化要素似乎在趋于减弱。

 

欢迎加入涛爷的知识星球,分享一些不同的内容(含公众号文章的电子版)。

 

(完)

尚未登录,请 后再评论
发表
  • 当前帖子暂无评论
持牌机构 / 强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