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与消费金融相关的“政策暖风”频频吹,也为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一来,金融债券发行条件放宽,消金公司拓展融资渠道再下一城;二来,开放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又为消金公司快速“卸货”,轻装上阵开辟新路径。
尤为关注的是,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于近期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确定将对部分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实施期限为一年。
其中,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和中银消金四龙头,与6家国有大行、12家股份行一同纳入财政贴息的经办机构,充分体现了监管部门对持牌“正规军”的认可,以及对其在提振内需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期待。
不过,从四龙头最新公布的业绩来看,呈现分化态势。
01 头部也分化
虽然集体位列赛道第一梯队,但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和中银消金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的“答卷”亦有高有低,也从侧面折射出行业竞争激烈:
营收分别为100.41亿元、78.99亿元、45.6亿元、36.81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67.77%、-14.77%、-12.1%、2.79%;净利润分别为14.6亿元、15.04亿元、8.68亿元、1.5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57.84%、-13.34%、213.43%、149.18%。
简单总结,蚂蚁消金是报告期内唯一的“双升”选手,招联消金还在下行通道,兴业消金处于恢复元气阶段,中银消金取得了扭亏为盈的重大突破。
回溯2024年,招联消金营收173.18亿元,降幅11.65%;净利润30.16亿元,降幅16.22%。这是其自2015年成立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同步退坡情况,也标志着公司高增期的结束。
2025年上半年展现的经营成果,表明招联消金还未走出阵痛期。
兴业消金本期表现亮眼,净利润以213.43%的涨幅拔得头筹,但需要指出的,这与上年同期的低基数有很大关系。
2024年上半年,兴业消金净利润仅为2.77亿元,同比暴跌78.09%,并退回到2018年的水平。2025年上半年,兴业消金斩获净利润8.68亿元,但距离2021年中期10.24亿元,仍存在可观差距,也说明其尚在“康复”中。
中银消金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盈利的强势逆转,从负3.05亿元到正1.5亿元,相当于“回血”4.55亿元,也把公司暂时拉入正轨。
放长时间轴,中银消金这几年的成长颇为波折,2021年至2024年,中银消金的营收分别为53.45亿元、67.58亿元、78.56亿元和75.4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 8.53亿元、6.32亿元、5.37亿元和0.60亿元。
不难看出,中银消金的营收总体在壮大,但净利润却背道而驰,给人一种干的越多,赚的越少的既视感。
探幽索隐,信用减值损失让中银消金承受了太多。
2021年至2024年,中银消金的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31.92亿元、48.76亿元、59.29亿元和62.93亿元,占当年收入的比重约为59.72%、72.15%、75.47%和83.38%。特别是最近两年的占比一度超过营收的70%,这严重吞噬了公司的净利润。
中银消金在2024年上半年的亏损,亦离不开信用减值损失的“反助攻”,该指标31.46亿元几乎和当期营收35.81亿元持平,一把将净利润吃抹干净还倒欠3.5亿元。
实际上,资产质量承压早已是中银消金的“明牌”。2021年至2024年,其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95%、2.8%、3.47%和3.56%,在波动中大幅抬升。
截至2025年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的不良贷款率回落至3.41%,但仍属高位“站岗”。
02 24%利率大限逼近
无论业绩如何,都已是过去时。
当前,包括四龙头在内,消费金融行业眼前摆着着更大的挑战是,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将于10月1日正式施行,24%红线近在咫尺。
《助贷新规》对商业银行、消金公司、助贷平台都具有约束作用,核心内容是确立了24%的年利率上限和白名单准入制度。
具体到前一项,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完整、准确掌握增信服务机构实际收费情况,确保借款人就单笔贷款支付的综合融资成本不超过年利率24%。
公开资料显示,金监部门针对2024年全国3200家持牌金融机构的借贷产品进行过一次“地毯式”调研,结果触目惊心:市场上部分网贷平台将实际借贷成本推至36%甚至更高;2024年全国法院系统审理的个人借贷纠纷案件中,高达28.9%的根源也指向了令人窒息的高息网贷。
随着10月1日大限来临,消金公司在开展网贷业务时,若突破24%的年利率,将触发法律法规,由此引发的行业深度变革悄然开启。
一方面,硬性规定倒逼盈利模式重构。
年利率不超过24%的硬性规定将直接冲击消金公司的盈利模式与客群定位。以往依赖24%-36%利率区间的高收益产品覆盖高风险客群的经营策略将彻底失效,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已成定局。
为对冲这一压力,消金公司可能采取两种策略:一是转向“有限担保/分润”方式,如对客利率24%中,固定收益6%由消金公司收取,剩余18%由担保机构承担风险;二是通过技术降本增效,如利用大数据风控进行资质审核、风险评估和预警等,以代替人工操作。
另一方面,合规成本攀升与业务流程再造。
《助贷新规》要求消金公司与助贷平台合作时,需清晰披露费用标准、禁止捆绑销售和变相收费,这导致消金公司合规成本攀升和业务流程再造。
举例来说,监管部门已摸排行业“24%+权益”的做法,会员权益费用必须纳入综合成本计算。消金公司若还习惯性默认勾选会员服务,便很容易碰触“警报灯”。
前几天,北京金融监督管理局更新《关于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助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一大变化是:“确保借款人单笔贷款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严禁通过强制捆绑“会员权益”"增值权益”等方式变相提高综合融资成本”。
再如,消金公司与助贷平台的信息交互需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部分消金公司投入数百万元建设智能中台,强化用户授权、数据传输和存储合规,控制坏账生成率;《助贷新规》要求消金公司自主审核客户资质,不得依赖助贷平台的 “通道式”风控,都会造成成本攀升。
03 行业“马太效应”加速
《助贷新规》下,消费金融行业提速“马太效应”已是必然。
在盈利模式重构、合规成本攀升与业务流程再造的历史进程中,头部消金公司有望借助体量、资金、成本、技术、流量优势,迅速扩大地盘,进化为市场主导者;尾部消金公司囿于自身的弱禀赋,进一步散失客群吸引力,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面临被清退、被淘汰的终局。
众多真实的案例已然折射出命运的分野。
如蚂蚁、美团、抖音、京东、百度旗下的消金公司,在多数商业银行的合作名单中高频露脸;
2024年底,京东参与捷信消金重组,最终以32.5亿元拿下后者65%的股权,曾经的行业“一哥”黯然退场;
再如文章开头提及的,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和中银消金四龙头被纳入财政贴息经办名单,可获得年化4.5%的低成本资金,而中小机构只能作壁上观,徒增羡慕。
据柒财经了解,2024年消金公司金融债票面利率区间为1.99%-3.30%,中位数2.25%,到了2025年,持牌消金机构发债利率区间继续下探至1.65%-2.2%。宁银消金在2025年1月发行的10亿元金融债,利率低至1.65%,创下行业新低。
较低的融资成本意味着消金公司在获取资金时支出更少,利润空间得以扩大。
这种壁垒直接导致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末,行业总资产规模达13848.59亿元,四龙头(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的总资产合计约6387.66亿元,占比46%;行业净利润约152.42亿元,四龙头也分走近46%。
2025年上半年,四龙头的整体的创收创利能力又得到一轮炼化:总营收261.82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入账21亿元;总利润39.82亿元,比上年净多赚13.61亿元。
整体来看,2025年的消费金融行业更像一首“冰与火”之歌,政策暖风与监管收紧交织,头部机构虽业绩分化,但已凭借多重优势抢占先机,中小机构则“夹缝求生”。
随着助贷新规落地,行业“二八定律”加剧,未来,唯有顺应政策、优化风控与成本控制的选手,才能在变革中稳健发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柒财经”
作者:佳怡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