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29日,A股三大指数上涨,其中创业板大涨7.74%,整体上属于结构性行情。风格上,成长偏优,大盘和中盘成长上涨近6个点;行业上,因为寒武纪业绩,通信、电子涨幅居前,因为美联储降息预期,有色金属涨幅居前。 成交额角度,周度wind全A日成交额2.98万亿,其中周一、三、四成交额超3万亿,2024年仅有一天也就是10月8日成交额为3.4万亿;周内波动加大,wind全A换手率超2%,股市走到现在,市场的核心关注点聚焦在增量资金、未来资金布局方向,本文尝试总结分析。
1、居民存款搬家到什么程度了?
居民存款搬家是市场期待的增量资金,尤其是近3年因为未来预期,居民存款余额达到新高度。8月25日人民银行发布数据,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增加2.14万亿,同时7月证券新开户196.36万户,同比增长70.5%。两个数据均指向居民均在通过基金或者直接投资参与股市。 华创证券,认为当前居民存款搬家并非处于起步阶段而是进入中期:截至25/8/22全A总市值116万亿,居民存款则达到161万亿,两者比值从2024年8月的近二十年低点56%快速上行至当前72%处历史中位,接近过去5年均值76%。未来中性假设下比值回到过去5年均值,或对应增量资金4万亿进入股市,全A市值上行空间3%;乐观假设下比值回到过去5年均值+1倍标准差88%,或对应增量资金13万亿进入股市,全A市值上行空间10%。从历史经验来看,未来比值进一步上行或需要流动性进一步宽松的支持(15年)与基本面复苏的验证(19-21年)。
中金证券,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2017年、2020-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的行情中存款入市的规模,但实际入市情况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预期、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
1)超额储蓄视角,2022年-2024年“超额储蓄”约为5万亿元,可能成为潜在用于消费、投资的资金;
2)存款到期视角,2025年到期的1年期及以上居民定期存款规模约为70万亿元,其中3年期定期存款到期规模约7万亿元,这部分存款主要为2022年下半年股市资金回流和理财回表产生,重定价后利率下降约140个基点(3.0%下到1.6%),到期后居民存在寻找其他高收益资产的动力;
3)存款活化视角,假设在经济持续复苏、市场向好的环境下,年内M1增速继续上行至10%左右,居民活期存款增速上升幅度与M1增速同步,则今年后4个月居民活期存款净增约5万亿元,该部分资金也可能进入股市,或用于消费和其他投资。
西部证券8月中旬表示,本轮行情是高净值投资者驱动的,居民资金尚未大规模入市。不过7月居民资金入市的信号已经开始出现(非银存款增速-居民存款增速由负转正),并且未来存款搬家的潜力很大:(1)最近每月定期存款到期规模都接近百万亿;(2)A股自由流通市值/居民存款余额当前仅为27%,明显低于历史均值的35%。
回顾历史,存款搬家一般发生在熊牛切换后的10-12个月,当前距离去年9.24熊牛切换已经过去了11个月,近期居民资金有可能通过公募间接入市或新开户直接入市。存款刚开始搬家时,市场可能会盘整2-3个月,当前的上证指数ERP已经回落到5年动态均值附近,历史上的类似阶段,市场一般都会调整2-3个月。
整体来看,居民存款搬家已经出现,各大机构测算或在5万亿以上,将对未来股市产生一定支撑。华创认为未来存款搬家或是脉冲式的,因此对于股市,若短期有调整,建议积极布局。
2、后市如何参与?是否需要高切低?
7月以来,wind全A一路向上,但行业轮动指数不断下降,科技主线持续强势。7月以来通信行业上涨49%,寒武纪标的股价超过贵州茅台,不少投资者或有疑问,当下是否该高切低?
广发证券复盘A股/美股历史上估值分化从剧烈到收敛的过程,发现:
1)牛市环境中不一定会出现“高低切”——历史上A股“高低切”(5次牛市中出现2次)、“高低不切换”(5次中出现3次)的情况都有;
2)低位不是补涨的理由,历史上牛市出现“高低切”,要么是低位板块基本面预期改善(06年经济全面过热),要么是宏大叙事(比如国企改革、一带一路)配合资金漫灌(14-15年);
3)高位行业往往由高景气预期所支撑,如果认定是牛市环境,从中期维度上来看做高低切换的必要性不强;
4)“高低切换”的时点是后验的,A股估值分化指数并没有稳定的上沿,因此回过头才能判断高-低切换的时点;这样对于牛市进程中的参与者来说,切早、切错反而意味着损失时间成本或者错过主线品种的主升浪。
华创证券认为,当前未到高切低时刻,建议保持积极。高切低的催化因素是宏/微观流动性收紧或基本面承压,当前来看短期内触发概率均不高,预计成长仍将占优,行业分化仍将加剧。市场整体无显著过热,主因分母端市值扩张相对分子成交提升更快,对应所能承接的资金体量提升。结构上小微盘热度偏高,TMT整体处历史中位,热门板块均未出现过热。
高低切中期视角:1)大盘优于小盘,M1领先PPI 6-9个月,MI&PPI转正即是EPS回归之时,若未来6-12个月PPI降幅显著收窄,股牛主驱动转向业绩,大盘强于小盘,看多消费制造白马龙头,新漂亮50是存量低利率下,稳定自由现金流的复利长牛;
2)成长优于价值,高增长带来更高估值天花板。面向2030AI正成为驱动新一轮康波周期生产力跃升的核心引擎,美国和中国作为下一轮康复周期的潜在主导国,势必将对科技产业形成大规模投入。“十五五”规划人工智能或是产业政策重心,年内相关产业层面支持有望持续落地,推动产业链持续繁荣。
整体来看,当前并不是高切低的时机,把握科技主线仍是核心,中盘、大盘成长仍是未来方向。8月PMI仍在荣枯线以下,顺周期板块或需要更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