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明明白白,洞见私募
百亿私募逐月增加
截止2021年8月,在今年闯关成功百亿规模的私募机构近30家。单单7月底及8月初就有9家私募机构规模超百亿。分别是股票策略的同犇投资、重阳战略、启林投资、瑞丰汇邦、清和泉资本和万方资本;量化策略的黑翼资产、呈瑞投资、因诺资产及千象资产;固定收益+策略的久期投资;股债结合的睿郡资产和旗下仅仅一只基金,规模就超百亿的国新新格局(北京)私募证券基金。
近几年私募纷纷扩容,百亿私募逐月增加。甚至在上个月,基金业协会公布了五家规模超千亿的私募机构。很多投资者因为一些长期业绩优秀的私募机构规模增长过快,担心影响未来收益,从而不敢申购。
其实金斧子也曾收到很多投资者这样的提问:私募扩容会影响到基金的收益吗?想要申购的私募基金增长规模过快,不太敢申购;规模增长,机构的基金经理能够驾驭的了吗?
私募扩容还值得申购吗?
对此,金斧子洞见团队(下文简称小金)也想简单聊聊自己的看法。针对私募扩容这件事,小金认为可以通过机构发展历程,机构主要投资行业,机构投研团队能力,以及机构的投资策略来进行综合判断是否申购。
首先机构发展历程要稳,历史业绩要稳,机构不能大起大落,一把梭哈成为年度业绩冠军,第二年业绩则迅速变脸,这是肯定不行的。
其次主要投资行业要大,行业的成长性要足够强,市场规模要足够大。如果行业受限,那么基金经理能力则会受到很大擎制。同理如果现在还去抄底教育股,那基金经理再优秀,也是回天乏术。
最后投研团队能力和投资策略,投研团队能力要看投研团队的过往历史和选股水平,投资策略则是投研团队是否知行合一,是否坚持私募公司的理念和价值观。很多人不太理解投研团队为何要做到知行合一,今年消费板块的调整幅度较大,表现不如新能源等板块出色。因此“消费基金经理被劝买锂”“抱团白酒被喷”等等不理性的调侃出现。
本以为是段子,但是当看到下图,小金才知终究是自己太年轻了。
(消费股票基金重仓宁德时代,图片来源网络)
要知道价值观是一个企业一个基金经理最重要的护城河,像这种因为隔壁有肉吃,就改弦易辙的还是谨慎为妙。
截止小金文章发布,又出现了一家短短两个月就百亿的私募机构。对于百亿私募,建议投资者们进行审慎判断。如有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提出,也欢迎咨询您的专属理财师。
附录邻山基金冯柳对于规模问题的观点。
上证报记者:对不少投资人来说,规模通常是业绩的敌人。随着管理基金规模的增加,您如何保持良好的业绩?接下来投资策略会如何进化?
冯柳:其实,恰恰相反,规模是有助于保障业绩的持续和稳定的,市场中不乏“规模小更容易做”的说法,其实未必尽然。小资金对人的心性和运气要求更高,因为机会变多,诱惑也随之变多,更容易诱发出内心的贪婪与恐惧,也更容易陷入侥幸从而作出违背原则和纪律的事情。
另外,在小规模的时候你面临的是存亡生死而不仅是荣辱盈亏,这是完全两种性质的压力,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和体会。此外,小资金的外部资源更少,更容易暴露自身能力的不足。
“规模小更容易做”往往是错觉或只是与某种特定打法适配而已。对逆向投资者来说,规模大才能更好地发挥体系的作用,避免运气不佳和情绪冲动的偶然性影响,更容易贯彻自身意图。
就我来说,我没有感受到过规模对投资策略的影响。我经历过各种不同的规模,明显感到,随着规模的增长,心态会变得更轻松自如、更不担心意外了。
在策略方面,就更没有感受到差别,几百亿元跟几十亿元甚至几个亿没有什么区别,无非是多买一些股票而已。我本来就不是一个有机动仓位操作风格的人,没有利用过小规模的灵活性。我的工作强度也一直很低,产能始终有富余,经常处于想法多过资金的状态,大部分时候无事可做,挺无聊的。
这个市场这么大,没有觉得规模大会带来什么影响,虽然买卖的冲击成本提高了、业绩的弹性也降低了,但变得更稳定、更持续了,还降低了意外发生时造成的伤害。这很公平,有补偿就不能算损失,本来我们的目标就不是追逐暴利的高波动,稳健持续自然更好。
事实上,近几年如果没有规模的保护,我很可能会因为一两笔错误而蒙受巨大损失。所以我是欢迎规模变大的,这也符合客户的长期利益。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