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先生曾说: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如果你确实在生活中与那些有杰出思想的已逝的伟人成为朋友,那么你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
芒格所说的“交朋友”,阅读无疑是最少噪音与最具效率的方法。
如果盘点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曾国藩无疑是其中之一。他不仅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士大夫”使命,也为后人提供了可供复制的“内圣”方法论。
三十余年宦海浮沉,无论是治军用兵、整饬吏治还是力推洋务、经世致用,曾国藩都超越同侪,他也同样善于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不断凝聚与团结组织,带领他们打胜仗。
他是如何做到的?宫玉振教授用一本《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作出了精彩回答。
近期,我们内部组织《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研读会,大家热烈讨论并踊跃分享读书笔记。
以下为读书笔记第十一篇,是为分享,也为记录,欢迎斧正。
读《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后有感
梁芳
宫玉振先生通过描述曾国藩的言论、功绩,借着12 个字,来概括一种领导力模型。作者用这种从现实中抽离、拆解再整合的方式让读者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袖画像,并通过古、今故事和箴言的引经据典来深化读者对于这个领袖画像的认知。
前言部分是尤为值得一读的,总结了曾国藩作为领袖的一生,也是被传统价值观所认可的典型的中国领导力的代表。
“立德、立功、立言”讲的是以齐家治国为己任、自我管理、建功立业、实践出真知所指导的行事为人的次序,立德是人思考和行为的根本,曾国藩的座右铭即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学堂之上,夫子也常有“芊芊学子寒窗苦读为何?”的发问,校长们在毕业季上的告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就是希望学子们不可做等闲之辈,所学可以回馈社会。但回过头看曾国藩那个年代,如书中所说,“官吏渎法贪冒,士子不知廉耻,将帅贪婪平庸,士卒望敌而走”,国将不国的环境里,要坚持一个崇高的座右铭并成为施事的原则是极难的事。
人的外在形态都是其思想的客体,所信即所是。曾国藩用大道至拙的方式行为他的理念,但并非愚拙人,而是借着世俗理学的熟练运用践行领导力,并非权谋的经营,而是笃定的,自上而下的带出影响力,李鸿章说他是“一字成师”,可见其行为和性情很好地彰显了其理念。
曾国藩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在各种经历中,不停地更新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在如何成就其最高理想的方法论和行为准则上不断完善。儒家理学建立了其价值观,但在混沌的世界如何实现。法家所遵循的“道德”和“卫道”从来都是极尽完美的,但人作为意识和行为的主体,不论是认清人性争夺的本质,还是强调权势的力量,“有限理性”创造的行为准则或者工具都难承受其“道”,简而言之就是律法和权力并不能让人完全。
曾国藩一生三变最终落在以“黄老处世”,既“顺天道”、“识人道”,亦心有乾坤,亦可立、可达,能以厚养大,有舍己从人、大贤之量,是包容、耐烦、从容、灵活、暇满之圣贤。
无容置疑,这本书对我行事为人有很大的启发,传统国人圆润的智慧非常实用,但小时候长辈告诫读书要能读进去,也要能读出来,古人也说“不能尽信书“,有些观点与作者略有出入,写在这里也供大家思考、指正:
其一,作者在前言中说到“希望大家看完本书,可以少走曾国藩曾今走过的弯路,少犯曾国藩曾今犯过的错误“,我的理解:正是曾经走过的弯路、曾经犯过的错误成就了一代圣贤曾国藩。作者有些忽略了经历的价值,道理总是要借着真实的经历才能落实到根本,不然看的人容易落到形而上的误区中去。
人类千年历史,道理(真理)从未改变,虽以不同的文字和方式表述,但悲剧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开场并以相似的结局收场,自认睿智的人甚多,但事事可立、可达之人寥寥,可见,知道理者不一定能识道理,识道理不一定能行道理。
其二,当然,也并不是走过弯路、犯过错误的人都可以成为贤人,本书将曾国藩的性情描述得非常细致,层层剥开,一个卓越领袖、一个圣贤之人跃然纸上,但对于想去效仿的读者们,“如何成为”无疑成为接下来的问题,书中并没有关于方法论的讨论,画卷虽美,但如何落笔,选什么工具,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功,如何练习、打磨,就要交给读者自己去摸索了。
读完这本书已经赚得了我对一个绚烂人生的感慨和感动,也让我更想更多地去翻阅曾国藩的平生,一个圣贤人的成就跟他所在的历史背景、环境、经历、出生都是息息相关的,相信那时候的曾国藩对我来说才是更加立体、准确和可借鉴的。
正文部分,本书借着曾国藩的生平,细致地将领袖的profile 拆解成一个个模块和元素,一字一个章节,网上不少人按照每章写了小结和心得,真知灼见值得借鉴,自认为没有什么额外、更胜一筹的见地,读后感就不以每章一一细述的方式呈现了。
整本书读下来像是在跟着作者做一个雕塑作品,有轮廓、有形状、有细节,有色彩;所要刻画的和所要剔除的都写得清清楚楚。这是一部以“重”与“耐”为材料,“浑”和“明”为基调,“辣”、“慎”、“勤”、“实”为轮廓,“暇”、“裕”、“恕”、“强”为表现力的作品。
在研究领导力的材料中,有两个维度常被提及:traits 和management skill ,其中属于traits 的是成功领袖的修养、性情基础,或许天生或许后天养成,像“重”“耐”“实”“强”都属于这个维度;management skill 是讲在行为层面上的领导力,“浑”“明”“辣”“慎”“勤”属于这个层面,其中“浑”“明”侧重觉知力,“辣”“慎”“勤”侧重操作;而“暇”、“裕”、“恕”并不属于前两个维度,应该是有经历和感悟后才有的境界,属于精神、灵魂层面。
这里说的领导力不论是领导别人还是自我领导,这三个维度的建立都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过程,这些元素在各人身上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但息息相关。稳重深沉之人也往往颇有耐性;脚踏实地,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才能做到事事明晰;含浑、浑厚要以精明、高明为前提,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清才知道如何藏、如何收。
但凡列举成功或是失败的领导力一、二事,这些元素都不会单独出现,所以单是拆解来哪一个着重训练,其他方面也许会同时得益处,当然先拆解哪一个,应该是读者对于自身有准确、客观的了解,或者对于所在环境的要求有很清晰的认识之后的决定。
不过总的来说,对于读者来讲,读书的意义就是要有意义,这看起来是一句废话,但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否认同书中所述,带出反思和延申,花出去的时间才有价值。因为通篇13 章,每章都有一些得着(例如前面前言的小结),有一些额外的亮光写出来分享:
1. “浑”字对于一个“非黑即白”人(我自己)的从挑战到帮助:
a) 文中的4 小章节写出了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对待旁人的所“缺”,这里的“缺”说的是自己拥有、旁人缺乏的,自己正确、旁人错误的,自己有所长、旁人有所短的,自己清白、旁人污秽的等等等等,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层出不穷,人生的烦恼很多也来自于此,调整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但可以较好的处理事情,更有助于增加处世经验和提升自己的境界;
b) “拥有”之于“缺乏”,“正确”之于“错误”,等等这些对立的概念,角度不同、价值观不同,结论也不尽相同;沟通中有个词叫“换位思考”,思维领域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哲学思辨讲“比较是一切罪恶的来源”,“浑”并不是叫人去遇到争议就去“和稀泥”,也不是“厚黑学”,而是多角色、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并基于事物所处的环境、目的等等维度做出决定的智慧,所以行出“浑”的人都是“明”白人;
c) 若不是抱着对工作、对人极大的责任心和爱心,是很难带出“浑”的行为;若没有谦卑、谨慎的性情,一个骄傲人眼中看到的只有旁人的“缺乏”,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浑”也需要人具备其他的美好的品质才能行得出;
d) 人类对于自身的完善是从认识其有限开始的,认清自己的不完美,知道自己并不是全知全能,也便对于生命和世界有了一份敬畏之心;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海格尔说:“那知光亮者,将自身隐藏于黑暗之中”,“人类常见的、固执的将自己置于光明中,反而遗忘了那深不可测,无边无际的黑暗才是我们本源的家乡”,“黑暗有黑暗的清澈,置身其中的我们并不拥有洞悉黑暗的眼睛”,认识到旁人的缺乏其实就是认识了自身的缺乏。
2. “实”字对于一个“既得利益”者的挑战:
a) 中国文化自古讲究实用主义,这样体系下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奋斗的目标,眼目的情欲、今生的骄傲就是奋斗的目的,那么对利益的追求和积累虽不能说唯一,但也是至大的意义;作为领袖,自古“喜任术,善牢笼”者居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者寥寥,哪一类为智慧人,哪一类为聪明人,是很容易分辨的,但对于人性“趋利”的挑战,使得古往今来并没有几个“曾国藩”,或者说日光之下,“智慧人”和“聪明人”的结局,有多少人会关注研究的;
b) 几乎所有的商学院,第一堂课都会上《Business Ethics》的课程,其中讲到“Agency dilemma”就是非常显著的“既得利益”者冲突问题,所有的企业都期望所指派的“领导人”可以成为标杆,但“标杆”们期待的是在最小的付出成本下拿到最多的利益,常常做出有悖于商业伦理的行为,让企业亏损巨大的并不少见;基于此,西方管理学强调体系的重要性,中方哲学强调价值观的一致性。
来源:正心谷资本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众多,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