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私募之后才发现 买私募后才发现这个话题挺好的。公募1元起投,可能都买过这两个品种产品的人也不多,没有人说过核心的问题所在。其实公募私募最大的差别。不在于份额提取报酬之类的,虽然明显公奔私当然都是出于利益或者职业理想等但很多人没想过一个本质问题: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的区别带来的思路不同。公募基金有10%的单只品种最高仓位限制,这是私募基金甚至是PE、VC资金有很大的不同点,也是优势所在。公募基金对于持仓的限制,这会带来非常大的投资方法上的差异。做的最好的东方红睿丰,林鹏(现在也卸任了),听过他的活动演讲,为了适应公募这样的限制,做的组合,不能追求高的收益率,要考虑到客户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公募,一个产品可能服务几十万人,群体是无理性的,也没有任何沟通的渠道,就必须考虑持有人的体验去做,控制回撤,波动小,虽然牺牲一点收益率。但长期来看,这将能够鼓励客户长期持有产品,自己也能在这样的考核体系下好好做一个产品。所谓【不疾而速】,【不贪得胜】,公募顶峰就是这样的理念才能走到最后。私募可突破单一持仓规模,组合波动大,最终有可能长期收益率看起来不错,但很少人能走到最后,我们看淡水泉/源乐晟/景林等十年的优质私募,回撤都超过20%的次数很多了。其实公募基金管理人可能做到了3000亿主动管理规模,而私募公司规模100亿的才三四十家,千亿的还没有,未来有也非常少了。我想大部分投资人还是刚刚才学会买基金,私募为了生存,必须要业绩提成,如果波动非常大,因为A股的波动性也大。去年漂亮50和今年的创50,明年的市场也不会是今年的风格了,但是很多人往往以为去年的好业绩今年还能延续,非常可惜的是轮动板块,去年价投私募做得好,今年善于炒成长股概念股的趋势交易型私募做得好。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忍受不了太多回撤,看到现在很多私募的沟通也和公募一样,并没有因为高端和持有集中度高就有所加强沟通,很可惜。这也是为什么非常优秀的私募赚到了十倍收益,但很多人在高点进入低点赎回,节奏没有踩对。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