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金斧子,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当前位置: 首页 > 私募社区 > (2018年7月)出差有感.固定收益类篇
(2018年7月)出差有感.固定收益类篇
2023-02-16
3.5万
58

在杭州飞往深圳的班机上诞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想法。过去的一个月筹备公司举办的周年庆典辗转于各个城市,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除了拜访客户,同时也和一些机构见了面,当中有同样做一、二级市场的友商同行,甚至还有以前做P2P但由于平台违约爆雷而现在正另觅出路的前P2P从业人员。这次的旅程有许许多多的感触,回来也想将这段时间所见所感分享给大家。

2018年我认为是一个对绝大部分投资者说是极具意义的资产配置“教育年”,今年至今为止市场并没有发生大型的系统性风险,但大部分人却表现出了相当的不安情绪,一方面对国际局势中美贸易战尚未明朗而担忧,另一方面国内在“去杠杆”进程中,“纠错”而必然引发的一些“阵痛”投资者同样感觉到自身所能触及的各大类资产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刚性兑付打破下,信托产品的违约、P2P产品和固定收益类项目相继“爆雷”,其中甚至不乏银行代销的固定收益类项目;一级市场盈亏自负且收益空间看似巨大,但大家又觉得锁定期长,长锁定期使得未来不确定性难以把控,且知名的独角兽项目价格不便宜,而没听说过的项目非专业投资者没做过相关研究,或者身边没有专业人士给予投顾建议情况下又不敢投;二级市场股票最近“国外贸易战,国内去杠杆”的背景下走震荡市,波动大,尽管大家心知肚明现在估值是很低很便宜了,但散户就是不敢进;二级市场期货行情不断,但由于期货自带杠杆属性,日内波动较大,大部分没有操盘经验的投资人又不敢做,生怕被收割;二级市场债券今年行情也不错,但债券市场本为机构的主场,普通投资人买配资性策略且足够分散的债券基金虽然十分安全,但又嫌收益不够吸引;房地产兼备商品和金融属性,炒房专业门槛低,不需要太多金融专业知识储备,只要看好人流、地段位置几乎都不成问题,但随着政府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断加码,虽然仍有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保持上升趋势,但许多一二线城市房价已受调控影响出现一二手房价倒挂的现象,而部分城市如前些天传得比较厉害的厦门部分地区房价已腰砍。而国内各大类资产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情况下,又如广东的一话所说“屋漏偏逢连夜雨”,人民币汇率不断下行进入贬值周期而美元由于就业等各数据支撑持续走强。去年年低曾说过人民币迟早破7,建议可以配置些海外资产,而现今破7即将实现。(现在也终于有人信了)

因此由于以上总总,希望能分享出一些所见所闻,输出我本人的观点,我捋了下思绪,希望能首先从当前国内投资者所能接触的大类金融资产为主脉络,为大家讲解这各大类资产在目前宏观背景下的现况。

固定收益类篇

最近随着信托打破刚性兑付、上市公司企业债违约率提升、固定收益类契约型资管计划和P2P平台频频爆雷跑路,固定收益这种先前受低风险偏好投资者所青睐的投资品类开始让公众开始正式他们真正的风险性。

一直以来都有为各位普及、揭示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风险,其实固定收益类资管计划在西方成熟市场并不受追捧,西方投资者选择固定收益类资产更多是会考虑分红型保险,固收类反而是在我国国内才更受投资者青睐。我认为归其原因,是因为国内投资人对金融结构仍比较陌生,对其风险未充分知悉,而且对平台背书过度看重而忽视了对该笔投资的真正底层标的不知悉,造成了对固定收益类项目产生“信仰”,最终便是产生与先前预期不符的结果。

我相信一个普通投资人选择固定收益类项目的心理活动是如下这样的:

1.首先看该资产管理公司的平台背景(包括股东背景、资金管理规模等等),而实际山现在随便捞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外壳都会包装得很漂亮,董事长或是某名牌大学毕业,或是上市公司老总。差异化并不大。

2.看该资产管理公司的以往项目兑付情况,看看有没违约之类的。

3.确认了此前也没有什么违约项目后,接着就开始依据收益来看项目。7%、8%、9%甚至还有11%、12%、13% ,最后只要销售人员给的体验不错,便交易了。

以上就是固收类投资人购买理财产品的流程逻辑,但在我们投顾的眼中是极其荒谬的。我曾与一位上海客户交流(因为也认识很长时间了,相处得也很愉快直接),他之前投了一个11%年化的固收类项目,他希望我为他已投的一个固收类项目看看做个参详,可他只能说出那个项目是一个商场的基建项目,而开发商也是国内名气很大的一家,他觉得平台挺大的,固收就是项目失败了只要平台够大,就算项目失败了平台也会自掏腰包给他刚兑。相信大部分的固收项目投资人也是一样的经历,差别可能便只是标的不同罢了,可能是某某影视城、某某写字楼旧改、某某文化小镇等等。这里的逻辑是存在问题的,因为他的投资出发点不在于对投资标的这个商场的价值看好本身,而是在出事了相信平台会兜底的信仰。

中国投资者对平台背景的过度认可,和对“兜底”这种隐性担保的迷之信仰简直是不可理瑜的。要知道我国的投资者对于我国债权人和债务人在债务违约的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拥有着“扭曲”般的认知。在面对违约事件时,投资者相信着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里存在着的“隐性担保”,也就是说相信只要平台够大、背景够硬,就算出事了,只要拉横幅、跪在相关部门门口请愿,就终会有人出来为违约“买单”,所以大可不必担心自己投资和资金的安全性。


700

                                                  7月P2P违约平台投资者请愿现场

在此前的大几年里,中国的影子银行,例如信托产品、银行的固定收益类的理财计划和某些资管机构的资金池,向市场上的投资者发行了大量高息的投资产品(我记得那时很多都在10%以上)。而这些许诺高回报的理财计划也确实曾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增长点之一,承担了很大比例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也解决了大量传统企业或地方小政府融资的需求。这些固定收益类项目之所以对大家有那么大吸引力,不仅是在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提供了相当较高的投资回报,同时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家觉得这些产品都很安全,甚至我沟通过曾经的一些客户和朋友他们甚至认为这些产品的安全性和银行存款本身没有太大区别,反正都是背后“大平台”来提供信用背书做隐性担保,尽管这些固定收益类项目也好、P2P也好他们的产品说明书中都已进行了风险揭示,但大家都仍迷信“最终是会有人对这些产品的投资安全负责的”。

而如今出现了大量固收类项目和P2P公司违约或延期兑付、爆雷,大家才开始关注实际所投的底层资产情况。其实对于这些项目的理解,大家大可结合自己企业的融资逻辑来进行比对的。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手上项目有融资需求,实际我们最优的选择对象应为银行贷款,成本较低但银行的风控也相对较严,许多项目无法通过,所以项目方则需要借助银行外的通道;而银行贷款外的方式,如果符合发债资质,上市公司会选择发行企业债的形式发行债券来获的资金;而对于无法发行债券的,则再次之选择信托通道来获得资金;若最终连信托的风控都无法通过,无法从信托公司获得资金,那最终唯有通过P2P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资管计划来获得资金了。因此在融资方的角度,资金通道按银行贷款-发债-信托-资管计划、P2P顺序成本是依次递增的,而对投资而言自然风险也随之按顺序递增。因此本次的固收爆雷潮虽导火索是资管新规下对影子银行去通道化进程的推进,但实质上还是落到底层所投资产的质量上。而有趣的是,这整个流程平台的包装和很多人“信仰”的信用背书在最终能否顺利兑付上几乎完全没有干系。

再以P2P为例,全称是“peer-to-peer”的缩写,是指个人和个人间的借贷,本质是借贷行为。P2P是以公司为中介机构把借贷双方对接起来,公司就赚取双方的息差和手续费盈利。举个例子,项目方A有1亿的资金需求,由于项目本身存在重复抵押和虚假抵押等,只好选择P2P为中介筹集资金。这时他们开出18%/年化,这时P2P公司给投资人开12%,自己赚6%息差。那么大多数的P2P底层标的多为债权的转让和债权的拆分,结果无非两种,要么是收的回来,要么就收不回来,而且上面也说了,项目方之所以找P2P渠道,本身大有可能是项目抵押存在重复抵押或虚假抵押等无法通过银行风控,而当无法顺利按时收回,P2P唯有硬扛,在市场资金多的时候可以通过“借新还旧”来扛住的。但一旦市场上资金缩紧,P2P资金链便会十分紧张,直到近期资管新规颁布,砍断了许多影子银行通道,附加上挤兑(投资人挤兑的同时,原本项目端眼看平台即将倒闭,故部分违约成本较低的劣质资产选择尽量拖欠逾期还款,这便使得原本便“借新还旧”的P2P平台大部分在挤兑冲击下资金链断裂,形成我们所看到的P2P爆雷潮现象。以当前的形势继续发展,历史累计成交量达7万亿,贷款余额达13000亿的P2P行业将重大影响,因为“借新还旧”并非资质较差的平台才有的现象,而是该行业内通用的手段,在挤兑潮中整个行业的资金链条都面临着冲击,所以最终悲观预期行业规模萎缩的同时,平台数量或将清洗至原有的5-10% ,也就是悲观将有90%的P2P公司在本次浪潮中覆灭,而由于迷信平台背书、隐性担保的投资者财富也会随浪潮所消逝。

700

                                                   爆雷后才后知后觉的投资人们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这些信托、固定收益类资管计划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各国金融机构广泛兜售的CDO(信用违约掉期产品)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当时任花旗集团的CEO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曾说:“我们知道有很多风险,也会带来复杂的后果。但是音乐在播放,我们就要不停地跳舞。”当然,随着中国债务问题的严重性不断增大,其实中央和相关部门越发清醒意识到隐形担保对财政和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性和紧迫,因此坚定去杠杆的步伐,砍掉影子银行通道正是纠错的实践,这很漫长,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能做的,一是相信政府,二是让自己远离这个漩涡。因此在此固定收益类篇章的末端再次告诫各位朋友,希望大家不再迷信隐形担保,投资回归到底层项目本身。

最后说句心里话,也或是我一直都在权益类领域工作,受到的很多系统的培训和学习一直都在如何做全面的资产配置上。至少我个人观点是绝对不会选择国内这些“名股实债”本质上是非标“债权”的这些固定收益类项目的。其实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我们任何一笔投资无非就只有“投资成功”和“投资失败”两种情况,以这些底层标的是某某基建、某某文化园等非标债权的固定收益类项目,投资成功那么会获得约定的10%左右的收益,而投资失败无论跑路还是违约等等,造成的损失都将是100%的本金。而权益类如果投资成功,那么收益根据标的本身的情况或将远超10%年化,十分可观。而投资失败情况,如果遇到股灾等,那么两三个跌停那亏损在于20-30%,及时止损也不至于一夜间100%的本金瞬间陨灭。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权益类哪怕真的眼瞎了买了乐视的股票,毕竟公司是自己挑的,风险预期亏了自己至少也服,也得认。但国内这种固定收益相信很多人本来就是朝求稳去的,而一夜间本金全没了,相信没几个人能接受。这到头来只是一个性价比的权衡问题吧,相信大家心里都有那把标尺吧。



尚未登录,请 后再评论
发表
  • 学习了,更重要的是分析清楚宏观经济、资管新规对整个固守圈真实的影响。
    2018-09-27 12:13
  • 为什么广大投资者愿意相信,并且选择相信固定收益类的产品,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投资环境所导致的,银行理财保本,房产投资从未失败,所以众多投资者会认为,所有投资都是稳赚不赔的。在接触到公募基金和部分跟二级市场挂钩的银行理财产品后,受到一点亏损就吓跑了胆,以后都不想接受浮动收益。根本不管不顾,每次投资的逻辑,为什么会赚钱,为什么会亏损,存在什么风险。归根结底,都是由于我们的投资知识的匮乏。
    2018-08-22 09:00
  • 目前上市公司违约,地方政府违约的事情太多了,这类债务做的固定收益产品,目前根本不敢看了。
    2018-08-15 22:48
  • 投资有风险,固收类产品投资者以往做习惯了,收益也还满意。现如今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得不面对权益类资产,这也是让我们投资者认识到这些过程,尽管短期来说会有阵痛,但是为了市场的长远发展,这是必须要经历的。
    2018-08-10 15:55
  • 其实我不是
    苏显铸:怎么我觉得你是个卖信托的
    2018-08-10 06:36
  • 千万要小心,固收随时可能血本无归
    西风:哪些固收还值得投资?
    2018-08-09 22:15
  • 未来肯定所以投资都会走向产品净值化
    飞狐:曾经我也有过和你一样子的想法。不过我现在要告诉你的是你的观点是比较片面的,用句比较哲学的话来说就是存在即合理。
    在中国市场里面,信托才是目前财富市场真正的主力产品,这个背后是有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基础的。中国的社会制度财政机构市场现状和西方国家差异性很多你简单类比是很局限性的说法。
    阳光私募,要赚钱不容易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股权市场了,这个市场更加水深,大部分进来说白了就是接盘侠和韭菜而已!
    2018-08-09 22:14
  • 第一印象就是p2p有多惨。。
    2018-08-09 20:22
  • 其实货币基金我觉得不能算固收类噢,货币基金是浮收,但是很稳很稳波动极小的浮收。
    alibaba:货币基金
    2018-08-09 13:52
  • 我是这么理解的,债权类的其实我一直不认为这时一种投资。而只是借债罢了。
    “投资”是我凭我的眼光,投对了,项目翻一倍我赚一倍,赚50%我有50%,项目亏了那当我没眼光,盈亏自负。但固定收益类呢,是借钱。结果就两个,还钱和不还钱。而项目本身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你还不还钱的因素。(另外还有一定的信用因素)。我买个你的固收,你给我承诺8-13%,如果项目翻了一倍,你也只是给我8-13%,但你失败,很可能就不还
    Sosan:债权类交易一直都有,个人觉得还是看项目本身,不能一棍子打死,这次的爆雷也刚好是一个行业重新洗牌,把一些不合规的洗出去
    2018-08-09 13:51
持牌机构 / 强大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