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金融数据超市场预期,新增人民币贷款3.58万亿,基本符合预期,但新增社融5.17万亿,远超市场预期,广义社融同比增速由上月的13.3%回落至13%,回落幅度低于预期,且主要由政府融资回落贡献。新增信贷表现强劲,尤其是居民部门,较去年同期多增6000亿以上,短期贷款同比多增4000亿以上,居民中长期贷款单月新增近万亿,也是前期地产热销的滞后反应。企业部门新增信贷较去年同期小幅回落,但中长期贷款新增2.04万亿,同比多增3800亿,且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新增近5000亿,同比多增3500亿,体现出信贷额度被管控后,银行通过票据来腾挪额度,实体旺盛的融资需求与政策控制信用扩张的政策意图出现矛盾,预计后续会迎来更强的信贷额度控制。
极强的金融数据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何1月央行会在债券融资功能修复后,快速回归中性的操作敲打市场,跨春节资金的投放都极度谨慎,M2中财政存款新增1.17万亿,财政投放不足也是1月底资金面紧张的原因之一。向后看,央行依然需要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取得平衡,为了控制信贷扩张、管控宏观杠杆率,且拜登通过预算调解程序强推1.9万亿财政刺激,全球通胀预期再起,货币政策也快速回归了正常化,但后续实质转向收紧依然需要看到实质的高通胀和经济过热的压力,同时3-4月份债券市场的再融资压力较大,届时央行可能也需要平衡信用风险和通胀压力。
过去一周多的时间,市场将公募基金抱团股的逻辑进一步增强了,涨的多的股票还是那几个,板块也是白酒、新能源等。春节前这个走势也并不奇怪,因为每年春节前白酒和汽车的销量都是比较好,大家这个时间段有集中购买的需求。但是上周五出现了一个消息,还是让我惊讶不已,那就是华夏中证500ETF基金,融券借给别人的量超过了70%上限,被交易所通告不准继续借券出来了。为什么这个消息很震撼呢?因为上周周报里我提到过,国外散户在GME股票上逼空成功,让空头在高位平仓的案例是有代表性意义的,散户接连在特斯拉和GME这些并不算小的股票,通过逼空华尔街大鳄,完成获利,这个逻辑在美国是可以重演的。因为美国有很多对冲基金打着风险中性的幌子,一面做多抱团股,一面做空中小市值的股票,看上去是风险配平的,没有净多仓,但是心里却是希望两面都赚钱,在苹果股票上做多赚钱,同时还要通过研究报告等压力做空GME股票赚钱。要知道做多苹果一个股票,需要做空多少个GME来完成风险配平?所以在美国市场上现在基本面还不错,但是因为大量卖空交易而被低估的股票里, 说不定就会再出现几个可以逆袭的公司。
本来我觉得这个逻辑在A股行不通,因为A股没有美股那样灵活的做空机制。目前看我是低估了市场,也低估了公募基金的破坏性。一方面他们抱团做多高估值的消费股,增长和确定性根本谈不上高,但是估值却是实实在在的高,与此同时还在借券给别人做空中小市值公司。是谁在借出这些股票做空呢?是散户吗?可能还是国内的机构吧,国内也有一些机构,打着量化风险中性的旗号,做多高估值大市值因子,同时做空小市值因子配平,其实和美国过去几年的情况很类似。就像这次散户抱团的意见领袖Chamath所说,市场中性原则(market neutral)基金靠着$10亿的本金,就能得到券商$100亿的杠杆,这些都是散户没有的优势。华尔街就靠着秘密,靠着好的晚餐,靠着相互之间勾肩搭背,来垄断投资市场。没想到同样的剧情,在中国也会有,我们的市场为什么不能学点好东西呢?如果基金可以通过价值投资一些基本面好的公司的股票,获得资金,然后推高股价做好业绩,再去募集资金,进入正反馈交易,这和P2P的庞氏骗局有什么区别?最后买单的人又是谁?
卢洋 2月9日